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喜见杂文“又一村”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15日00:00 红网

  我喜欢杂文,也多多少少写了一些杂文,出过一个杂文集子。但确切地说,我只是一个杂文爱好者。

  我因此常常关注着杂文语境与杂文的兴衰走向。

  杂文语境是社会公众语境、民主语境的一个体现。应当说,改革开放后的杂文语境

,越来越宽泛了,可以说些自己想说的真话了。不知道你注意到没有,过去的杂文署名,以笔名居多,有的甚至不止一个笔名;而现在的杂文作者,大多喜欢用真名实姓,很少用一个原本与自己无甚相关的别的什么“符号”。这种变化,显然与杂文语境的宽泛有关。我因此写过一篇题为《笔名及其他》的杂文。还有一个事实,就是一些创刊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杂文类报刊,如《杂文报》、《杂文选刊》等,以及一些报刊的杂文专栏、专版,如《教师报》的杂文版、随笔版,所以长办不衰,也是得益于杂文语境的宽泛。至于杂文式的网评大量涌现,及至中华杂文网的投入正常运作,概基于杂文语境的不断改善和宽泛。

  对杂文语境的宽泛,不应当只是以让杂文作者知道为满足,还应当成为非杂文作者们、尤其媒体决定每篇杂文命运的老总们的共识。较长一个时期来,一些纸质媒体原先的杂文专栏似乎正在渐行渐远,由老总自立的清规戒律很多,这篇太尖锐了,那篇容易招惹是非,于是一篇篇杂文被打入冷宫。更有甚者,一些报纸副刊把杂文专栏的“花边”去掉了,把“杂文”的牌子拿下了,或者换了一块不伦不类的牌子,并把杂文的楷体字换成了宋体字,一如硬要把戏剧舞台上的“武生”的行头、外装换成“书生”一副装束,自然再也没有武生的那副模样了。

  今年元月3日,著名杂文家林帆先生在上海东方网上发表一篇题为《呼唤杂文》的杂文。林帆先生所以大声疾呼,是因为“杂文的不景气似有些时日了,它终究失去了往日的风光”,是因为“大概是从上世纪末开始”的“杂文又一次凋零”。林帆说的“不景气”、“凋零”,或许主要是针对纸质媒体的杂文现状而言的。有意思的是,今年以来上海的《文汇报》笔会副刊上的杂文,比之前明显多了起来,几乎每期都有,有的还上了头条;《新民晚报》夜光杯副刊上的“世象杂谈”杂文专栏,也比过去明显见多。我不知道这种变化与林帆的“呼唤杂文”有没有关系,但我真的已经看到了杂文的“柳暗花明又一村”。看来,杂文的语境又前进了一步。

稿源:红网 作者:端木昌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