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法国汉语总督学:我曾在中国“上山下乡”(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15日09:03 中国新闻网

  

法国汉语总督学:我曾在中国“上山下乡”(图)

  白乐桑(欧洲时报 图)

  (声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从本网直接下载使用,如欲转载请与原刊发媒体联系。)

  白乐桑30多年前到中国求学,参加了他认为的“上山下乡”,并至今对那段艰苦岁月无法忘怀。他喜欢鲁迅,每到中国农历新年都要庆祝春节,他的朋友给他取外号“中国人”。

  1969年首度“触汉”

  1969年,与许多同龄人选择热门的工科和商校不同,白乐桑选择了汉语。但初衷并不是因为对汉语或中国文化的兴趣,而是希望拿汉语检验一下自己的能力。

  “当时没考虑就业问题,只觉得学习汉语是一种挑战,希望干别人没做过的事,但没想到一下子就被汉字吸引了。”白乐桑说,即将大学毕业时,想到将来的“饭碗”,他曾想放弃汉语。而这一时期中国和西方国家关系的回暖又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1973年,中国恢复与部分西方国家的交流,法国获得派30名学生赴华学习的机会,白乐桑成了其中一员。

  1973年“赖”在医院苦练口语

  白乐桑发现练习汉语口语的方法完全出于偶然。

  “在我到中国也就5个月时,有一次我打球扭伤了腰肌,被送到北医三院。我在那里住了一个星期。”白乐桑称,其实他的伤根本不用住那么久,他“赖”在医院完全是因为发现了一条学习口语的捷径。

  “在医院里,每天我都会和医生、护士甚至医院厨师说汉语,我的口语突飞猛进。”白乐桑笑着说。

  1974年“上山下乡”

  白乐桑到中国求学时,“文化大革命”还没有结束,大学生到工厂、农村参加劳动是再平常不过的事。白乐桑一行对此颇感兴趣,并将自己的劳动实践理解成“上山下乡”。

  “到中国后,我们了解到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中国学生是‘开门办学’。于是我们也要求参加这一运动。”白乐桑一行向学校提要求,但因为他们身份特殊,学校一直没答应。

  白乐桑说:“我们便施展软磨硬泡的本事。可能是国务院高层后来下了批示,学校才最终同意。”

  第一学期他们去了一个冶金厂,第二年下了两次农村,每次约4周。

  在卢沟桥附近的一个人民公社,白乐桑住进了一个老乡家里,和老乡同吃同睡体验生活。“我们和老农一样都睡在炕上,6点钟就起床,不吃早饭先去田里劳动。虽然劳动比较轻,但一直要到8点才能回来吃早饭,而且早饭吃的棒子面粥和法式面包也有很大的区别。”

  白乐桑称,他在农村真正感受到了当时中国人的生活,“我在去的4个星期中,只吃到三次肉,其余的都是蔬菜。但我觉得这样很好。”

  1975年起传授汉语

  两年时光很快就过去了,白乐桑回到法国拿起了教鞭。

  从1975年开始,他就一直在从事汉语教学和推广工作,并成为法国著名的汉学家。

  他曾经潜心研究鲁迅,最喜欢的作品是《孔乙己》,他甚至把这篇文章翻译成了法语。

  相对于孔乙己的无奈,白乐桑称他幸运得多,赶上了汉语的“大潮流”。“在70年代初期,我向别人介绍自己,但几乎没人相信我真的在做汉语工作。而现在,不管是家长还是舆论,都在议论汉语。这是一个价值提高很快的语种。” (范辉储信艳)

  来源:《欧洲时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