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雨催花发石有情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15日11:08 南京报业网-南京日报

  【南京日报报道】□叶庆瑞

  不久前,在副刊上读到孙江林《我与雨花石》的文章,文中提及当年办《雨花石》副刊的我,那一个个方块字犹如一粒粒小石子,投进我的心湖,激起了一层层回忆的涟漪。

  我是1977年底调入南京日报的。那是粉碎“四人帮”不久一个百废待兴的年代,在

这一年的上半年,南京分别召开工交、文教、财贸战线的先进代表大会,市委宣传部从各基层单位抽调了十几位宣传干事办了一份《会刊》,《会刊》是四开小报,当时我从南化调来担任《会刊》的副刊编辑。

  会议结束后,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罗小平同志召集《会刊》的同志开会,告诉大家,早在50年代南京就有了南京日报,“文革”期间停刊了多年,现在宣传部有意恢复这张报纸,已向市委申报。罗小平安慰大家不要急于回单位,一边学文件,一边等待,一旦市委批复下来,原班人马立即投入办报运作。可是基层单位催着要人,有些同志陆续回去了,我们剩下的几位坚持了近一个月,仍不见动静,罗小平只得将人全部放回。

  当时听说,因“文革”的一场浩劫,市里有些领导对办报心有余悸,认为时机不成熟。后来,市委扩大会议上终于通过了办报的报告,不过报名定为南京通讯。当时办报举步维艰,开办费仅有8000元,报社设在市委东会议室的地下室,编辑记者仅十几人,但是大家办报的热情极高。大约半年后改为南京报(周三刊),又过三个月改为南京日报。

  我一调入报社就着手办文学副刊,罗小平让我给副刊起个名,我考虑当时粉碎“四人帮”后社会主义建设欣欣向荣,各行各业犹如雨催花发,于是建议叫《雨花》。虽然省里原来有个刊物就叫《雨花》,但早已停刊多年,我们算是“朝花夕拾”。罗小平颔首赞许道:“这个名好,就叫《雨花》吧!”一年后省里的《雨花》复刊,为避免刊名雷同,文艺部主任苏隽对我说:“我们副刊添块石头,更名《雨花石》就可。”雨花石是我们南京的珍宝,它玲珑剔透,小巧可人,副刊取这个名,颇具象征。就这样,这个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多年来,《雨花石》团结了市内外一批作者和作家,也发现、培养了许多文学新人,不少作者从《雨花石》起步,而后跃入中国文坛,成为省内乃至全国有影响的作家。《雨花石》先后开办了一系列有特色的专栏,如《金陵漫话》、《石城掌故》、《微型报告文学》、《续写电视剧》、《作家接龙写连载》、《一句话写四季》等,当时在全国开了风气之先,《文艺报》和《报告文学》杂志还作了评介。我们还不断开展不同类型的征文活动,不断提高副刊的品位和质量,在每年的全省报纸副刊作品评比中,总是名列前茅。不少作品被出版社收入选集,散文《金色的斗笠》还荣登中学课本。

  最令我欣慰的是,在近三十年的编辑生涯中,结识了许许多多的文学青年和一批作家、专家、评论家、书画家、摄影家,在与他们真诚的交往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虽然我已退休在家,他们中的不少人仍与我保持联系。我也关注他们的创作,时常在报刊中见到他们熟悉的名字,让我为之兴奋不已,这种当编辑的乐趣是他人难以体会的。虽然副刊编辑是“为他人做嫁衣裳”的职业,当你看到一个个作者从副刊的平台上起飞,那种职业的荣尚感便会油然而生。我至今为当一名副刊编辑而欣慰!

  (编辑叶子)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