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媒体时评:预售制还能适应现在的形势需要吗?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15日11:23 新华网

  2006年两会,应该上演不少场精彩的PK大戏。因为这一段时间,房改、医改等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一出精彩的PK大戏,刚刚开始。这就是33位人大代表与建设部就房地产预售制度展开的对决。在本届人大会议中,全国人大代表、人民银行南宁中心支行行长白鹤祥等33位代表联名提交议案,建议修改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取消房地产预售制度。

  这个消息被媒体曝光之后,建设部部长汪光焘通过媒体做出回应,认为取消商品房预售制度需要慎重、认真研究。他解释,原因是商品房交易实行预售制度是现行法律规定的。

  在笔者看来,围绕房地产预售制度而爆发的人大代表和建设部部长之间的争执,是两会期间为数很少的、真正的PK大戏。因为他们双方,一个要废除预售制度,一个要保留预售制度,对决淘汰的意味很浓。

  根据媒体报道,他列举了房地产预售制度的七宗罪。这七宗罪包括:一、法律关系复杂增加了法律风险;二、购房人缺乏担保的法律保障;三、剥夺了购房人对实物的知悉权;四、从预售到现房交付期限过长;五、期房交易类似期货交易,容易造成房地产价格泡沫;六、“假按揭套取、诈骗银行信贷资金;七、房地产风险主要由银行信贷资金和购房人承担。

  不管是七宗罪也好,八宗罪也好,笔者的分析是这样的:取消房地产预售制度,对开发商而言,是大大的不利,因为他们的资金链突然紧绷了,有的企业甚至有可能因此破产;对银行系统而言,则是大大的利好,因为银行的风险降低了很多;对消费者而言,表面上看似乎是利好,因为房子建好了才能出售,减少了预售制度下房子迟迟不能交付、质量无法保证的隐患。但是,因为房屋预售价格和竣工之后的现房价格存在较大差异,所以,即使取消预售制度,开发商也有可能通过其他方式,比如私下预售、私下提高消费者定金比例等方式,造成事实上的预售。而这种事实上的预售,消费者的权益更没有保证。这确实是不得不防的问题。

  最希望取消预售制度的,是银行。建设部为什么反对,笔者猜测有两方面原因:一、建设部和开发商关系密切,要保护开发商的权益。这是很多消费者的观点。当然,建设部强烈反对这一观点。二、人大代表的建议,恐非取消预售制度这么简单,弄不好,要对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动一次大手术,进行大修改。

  这大概才是建设部真正关心的问题。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发展如此之快,一部1995年1月1日生效的,已经施行了11年之久的法律,还能适应现在的形势需要吗?是不是需要重新审视一番,修整一番?

  法律也是需要与时俱进的。(王义伟)

  笔者在通读全文后认为,央行之所以提出这样的建议,并非由于房地产预售制度所导致的频繁的侵权行为,而是源于对金融风险的担忧。统计数据表明,近年来开发商的自有资金逐年下降。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洪可柱今年两会将会提出与房地产业相关的两个议案:一个关于商品房销售,建议个人住房贷款最低首付比例提高到40%-50%以及停止实施商品房预售制度的建议;一个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的修改议案。

  相关稿件:房屋预售

  在时下上海、北京等房地产市场热点城市,房地产开发商将未开发的楼盘提前预售,这愈发加剧了消费者超前购房行为。中国人民银行15日表示,将考虑取消房屋预售制度。由人民银行房地产金融分析小组撰写的2004中国房地产金融报告称,“很多市场风险和交易问题都源于商品房新房的预售制度,目前经营良好的房地产商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实力,可以考虑取消现行的房屋预售制度,改期房销售为现房销售。”〉〉〉

  2005年8月19日,建设部组织全国知名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地产经纪企业、金融部门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召开会议,讨论“取消房屋预售制度”的建议。取消房屋预售制度的建议是中国人民银行2004年中国房地产金融报告中提出的。据参加会议的有关人士透露,会议结果出现压倒性的观点,认为在目前房地产政策、市场环境下取消房屋预售制不现实。[]

  调查结果显示,85%的网民都支持改期房销售为现房销售,这些网民认为,目前市场上期房销售问题太大,多半生积蓄买套房子,开发商说得天花乱坠,但是等到拿到钥匙开门一看,和当初的许诺完全不是一回事,绝大多数房子都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

  “我认为这个取消预售房的建议变成政策和法律的可能性是没有的。”SOHO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潘石屹近日向媒体表达了对自己的观点。[]

  新华网快讯:建设部新闻发言人24日明确指出,国家近期不会取消商品房预售制度。[]

  ·

  ·

  ·

  ·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