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公车改革须跳出“赎买”误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15日13:52 信息时报

  纪卓瑶

  公车改革虽然改了好几年,但群众的意见不但没有减少,许多地方反而更加强烈。何也?全国政协委员黄鸿翔接受记者采访时一言中的:“原因在于各地的公车改革方式几乎全部采用‘卖公车、发补贴’,即所谓‘货币化改革’的形式。这样的改革单纯从经济上考虑问题,满足于从表面上减少一点点开支,从而使公车改革陷入了误区。”

  公车改革究竟应该怎么改?在笔者看来,要害是必须摸准导致“公车消费黑洞”、“公车腐败”的病因,对症下药。谁有权公车私用?自然是大大小小有权指挥和调动公车的官员。因此,公车改革的关键就是“限权”。而“货币化改革”,可以说从一开始就背离了这一目的和方向,走上了一条向权力妥协、献媚的路径,把“限权”变成了“赎买”。

  在一些实行“货币化改革”的地方,虽然从表面上看公车消费有所削减,政府行政开支有所减少,但实际上还是“一碟豆腐、豆腐一碟”,只不过是以车改补贴形式,把公车消费的钱从公共财政的盘子里移到了官员个人的口袋里。很显然,如是车改不仅并未从根本上堵住公车消费的“黑洞”,相反还使“公车消费”异化成了“职务消费”、“权力消费”,变成了对政府工作人员的加薪,导致新的“公车腐败”。

  公车改革的原本意义,是回归公车的公务本位。事实上,老百姓对公车消费意见大,并不是对正常的公务用车有意见,也不是一概反对单位配备公车,而是对公车私用的腐败现象不满。由于“货币化改革”是以经济利益刺激为出发点,因此,上级坐车下级出钱或者捂住“钱袋子”有公不务的“懒政”等乱象必然伴之而生。如是,岂能不遭受老百姓的非议?公车改革必须跳出“赎买”的困局,通过制度乃至法律手段遏制权力的冲动,限制官员购车、用车的“自由裁量权”。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