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楚扬:我看"哈佛班"学员的"硕果"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15日14:37 东方网

  最近一期《南方人物周刊》披露了清华公共管理学院举办“公共管理高级培训班”(清华内部简称“哈佛班”)的消息,文中称该班学员均为司局级(地市级)以上的干部,集中培训的时间(国内、国外的时间加在一起)总共3个月,学费每人20万(——2005年08月05日人民网>>观点>>新闻链接)。文章对“学费”引起的争议说得不多,却对学习班的“收获”书之不绝,说学员通过三个月学习后“醒脑”、“印象最深的就是案例教学”、“近距离观察了美国社会”、“初步掌握了现代公共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出版了

专著”等等。笔者不赞成光在“钱”上论短长,但这些“硕果”究竟能说明啥问题,却值得人思量一番——

  其一,“醒脑”:

  这些学员身份都属于地市级以上高官,难道说二十几年的改革开放头脑还是“混沌”的?一定要用“洋理论”才能醍醐灌顶?那么,人们难免要问: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究竟要靠什么观念来指导?我们建设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西方经济学家有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吗?其诸多“理论”真能使生在中国这个国情下的管理者大彻大悟吗?以其惛惛,能使人“昭昭”吗?

  其二,“印象最深的就是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这也算“收获”?中国哪本教科书没有案例?学员自己每年的工作总结、现场汇报难道都是耍“空手道”?我看哪一个“数字”不是由“案例”统计出来的?可否说:我们工作中、生活中对我们很有价值的“案例”不是没有、也非廖廖、而是无处不在?而是我们熟视无睹?污染的例,事故的例,辍学的例,盲目的例,浪费的例,管理渎职的例,前人、同行的例……,可谓举不胜举!怎么独独“洋例”就那么惊心动魄?难道是“外来的和尚会念经”?有资料显示,中国每年引进与吸收的比例是10:1,而日本、韩国、新加坡是1:10以上。不同的学习方式其效果是肯定不一样的,所以有政协委员大声疾呼我们应当加强自我知识产权的建设!

  其三,“近距离观察了美国社会”:

  这个“收获”未免太“一般化”!“观察”是什么意思?旅游去算不算?何况,我们有的国民生于斯长于斯都对自己的文明不甚了了,你去人家那里一个来月就能“观察”到人家什么什么——?

  其四,“初步掌握了现代公共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

  一个学习班从头到尾也就三个来月时间,每天不吃饭不睡觉学它二十四个小时,至多也就抵得上人家读个一年吧?如此快就“初步掌握了”,要真的培训个一年、二年岂不都成了“专家”?真是这么轻易就能“掌握”,从另一面是否也说明“洋理论”算不得“真经”?谁不知唐三藏一行取得真经可是经过了九九八十一难的!

  其五,“出版了专著”:

  出了书,这算个“硕果”!对一般人而言,出书不是一件说干就能干出来的事——有其才,未必有其力(财力,影响力)!然而,地市级一把手出书,即使不用“捉刀”,出版社也得“不看僧面看佛面”吧?要是再“冤枉”一下把有的书说成“天下文章一大抄”虽然难听,在出版界却是无人不知的“潜规则”……。但可以肯定一点的是:这些“冒号”型作者,是不大可能去走“自费出版”这一条“穷途末路”的!

  现在回过头看为此“求学”付出的二十万元“学费”——从中国当前的国情而言,建设节约型社会迫在眉睫,每个公民从节约一滴水一度电开始行动;每个地区不论多么发达,也还有为数不等的困难职工、低保居民、辍学儿童等等急需救助!“二十万的学费”如果不是自己掏腰包,这在百姓眼里、在纳税人眼里,绝对是个天文数字!同时,人们更无法预期它所带来的负效应——如果都指望“高学费”才能“学出名堂,结出硕果”,那等于是说越“贵族”越出“人才”。那些因为未接受“高级培训”的官员碌碌无为也“情有可恕”了?又如何解释在工作中干出更多更好业绩而“未缴学费”的其他官员行为?

  笔者毫无反对学习西方某些先进科技与管理的本意,笔者只是觉得人家的东西毕竟是人家的,是在人家的国情人文下诞生的。何况金无足赤,洋理论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古人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离开国情、离开实际,再好的理论也难以结出好果甚至可能连“芽”都发不出来!白交“学费”的教训这些年人们见得多了……在游泳中学习游泳,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本本主义解决不了问题,洋本本同样难以解决问题。中国式的市场经济问题只能用中国式的方式去解决,别指望泊来的洋理论、洋案例包治百病!更何况“学习”的方法多的去了——不花钱、少花钱而见效快的路径有的是,未必只此“华山一条道”?!

  中国人不缺少聪明才智,中国人也不缺少有效的管理经验:早些年的“鞍钢宪法”中的“两参一改三结合”就被日本人学了去,邯钢的“模拟市场成本核算”、海尔的“日清日高”“市场链”等比洋经验管用得多,我们一直提倡的“集体主义思想”与外企力推的“团队精神”也无本质区别!闭关排外不对,妄自菲薄、眼睛盯着“洋大爷”也无必要!


作者:楚扬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