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总理七封回信字字含情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16日10:00 南方网
  东方网 董宏达

  我是惦念你们的。”———这是温总理写给一名矿难遇难者家属回信中的一句话。这样的关切,还通过总理的许多回信带给了大学生、来京务工人员子弟、艾滋孤儿等。本报挑选了2005年间温总理的七封回信,记录总理与普通人之间的书信交往。每一封回信中,都透出人民总理对人民的热忱。(2006年03月15日人民网)

  我是以十分崇敬的心情看完这篇报道的,每读一封总理的回信,都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从总理回信的字里行间,更进一步感受到总理的平民情怀。其实说平民情怀都有些不太准确,其实可以说是一种慈父情怀、兄长情怀和手足情怀。

  温总理的慈父情怀,体现在一向以和谐可亲的长者的风范和睿智。他关心和爱护青少年一代,善于运用朴实的话语倾吐长者的心声,让人听了开窍、醒脑、记忆深刻,而且回味无穷。比如:给清华大学学生李强的回信:《乡村八记》是一篇有内容有建议的农村调查,记事真切、细致、生动,读后让人了解到农村的一些真实情况,给人以启示。一位二年级的大学生如此关心农村,实属难得。从事新闻事业,我以为最重要的是要有责任心,而责任心之来源在于对国家和人民深切的了解和深深的热爱。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用心观察、用心思考、用心讲话、用心作文章。不知李强接到此回信是什么感受,反正我看了后,眼睛湿润了。一国总理,对一位大学生所取得的成绩,如数家珍地给予细致地点评和肯定,足以让人想象到,温总理确实是用心地看了,而且在点评用词上也真的斟酌了,既不夸大又不牵强,字里行间饱含着希望和重托,仿佛慈父对儿女的教诲、鼓励与鞭策。这种慈父情怀,在给汪婧同学的和上蔡“阳光家园”小朋友们的回信中,都有所体现。

  温总理这种兄长情怀,所体现的是一种自己做出了样子,却并不老大自居,而是用一种欣赏的目光看待兄弟姐妹所取得的成绩,给人一种面对面唠嗑的感觉,在和风细雨的交谈中,渗透着鼓励和希望。比如:2005年5月初,中国地质大学261名毕业生被确定去西部服务和就业。在一次聚会上,他们谈起了曾在西部服务20多年的校友温总理,决定在离校前给温总理写一封信,表达他们将追寻总理足迹、继续服务西部的意愿。这封信于5月31日寄出,6月9日,温总理就写了回信:大家志愿到西部服务和就业的志向、勇气和决心使我深受感动。你们的选择是正确的。我深信你们在西部艰苦工作的磨炼必将成为你们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多么朴实的话语,立刻拉近了总理与大学生们的距离,让大学生们听起来感到这就是一位兄长对弟弟妹妹的知心话,感觉不到是一国总理在给他的臣民做指示。就这一句话,将使多少年轻的大学生紧定了到艰苦工作环境去磨炼意志的信心,将有多少未来的看到此回信大学生,紧步这一批大学生的后尘,到西部去接受艰苦的磨炼,最终收获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并由此使人生更有意义,更体现人生的价值?!

  温总理这种手足情怀,所体现的是一种与民众密不可分、同喜同忧的情感,而且这种情感不仅是言语上心贴心的安慰,而且是身临其境、置身危难之中同呼吸共命运的真实体验。下煤矿、访疫区、入灾区、进工地、为打者讨薪、跟贫困户唠脱贫嗑、与艾滋病患者同进餐等等,每遇突发事件或群众有难之时,温总理总是身临一线,出现在群众当中,那一幕幕场景、一声声感人的话语,让受难中的群众感到温暖,体验到温总理与民众的手足情怀。比如:2004年11月28日,铜川矿务局陈家山煤矿发生了特大瓦斯爆炸事故。2005年元旦,温总理专程来到陈家山煤矿看望矿难职工家属。其间,温总理特意来到在“11·28”矿难中遇难的副总工程师牛铁奇家中,看望牛铁奇的妻子章革委和儿子牛津。然而总理的翔并未到此结束,当章革委写信给温总理,告诉总理她和孩子有了战胜困难的信心,开始努力创造新的生活,请总理放心时,温总理亲笔回一封感人至深的书信:我是惦念你们的,惦念所有遇难矿工的家属,惦念全体矿工。我希望你把我对大家的祝福转告给每一个人。尤其是这一句——“牛铁奇同志和所有遇难的矿工们是为国家建设而献身的,我们永远怀念他们……”,实在让人感动,总理对群众如此理解、如此关怀,用情同手足一词一点都不过,而且还觉得有词不完全达意的感觉。

  由此,让人联想到温总理在去年人代会结束时记者招待会上所引用的饱含深情的诗句:“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把这诗句与温总理爱民亲民的一桩桩一件件小事联系起来,就会明白总理的平民情怀的所以然了。 (编辑:付刚)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