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精神减灾:救人先救心!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16日10:13 南方报业网

  每当看到高校学子轻生的报道,都禁不住扼腕叹惜。近日又闻省内某重点高校不到两周竟有4名男女相继跳楼殒命,更令人震惊。既是补课,也是防范,于是有了“救人先救心!大学急开心理讲座”。这,乃是现代减灾的新意境精神减灾。

  据世界卫生组织2001年发布的报告,全球每4个人当中就有1人在其一生的某个阶段会产生某种精神障碍。而在城市,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人际关系的淡化、竞争的日益激烈

,以及住宅高层化、交通拥挤、环境污染、远离自然,人的心理疾患越来越多。2002年中国国际亚健康学术研讨会指出,中国目前大约有七成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其在心理方面的主要表现有情绪低落、精神萎靡、记忆力减退、焦虑烦躁、神经质等。而这样一些心理方面不健全的人,很难承受意外灾害的打击。

  没有任何一种灾难比心理障碍给人带来的痛苦更深重。专家因此提出了精神减灾的概念,认为现代救灾要有心理社会干预人员的参与。其作用,不仅在于及时地为受灾者提供心理救援,以最大限度帮助他们稳定情绪,化解悲伤,分担忧愁,增强承受能力,预防或减轻灾后长久的心灵创伤,减少某些幸存者的消极破坏性行为和带来的继发伤害,帮助救援者稳定局面,还在于促进救灾人员的心理恢复,使救灾者更富有成效地投入救援工作。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灾害发生后,心理咨询人员一般会和其他医护人员同时到达,对灾民进行心理治疗。9·11事件后,很多心理医生、临床心理学家、心理治疗师、心理咨询员等都到达现场,他们对活着的人实施心理救助,抚慰精神创伤,最大限度地减少恐怖袭击所带来的损失。SARS期间,一些专家参与了对隔离病房一线医护人员的心理干预,普遍降低了一线人员的紧张焦虑,增进了信任、团结、友爱、互助的精神,有效地提高了战斗力。

  要构建社会心理预警机制,对广大正常人在灾害发生时的社会心理行为进行预防和监控。这个机制不能是发生了灾害才临时成立,而应是常设的、经常发挥作用的。这个机制的建设,除了政府有关人员外,应有一批有心理学专业背景的研究和教学人员,能用他们的专业知识,给政府的决策提供经常性的咨询和参考,从而在灾害发生时,能保证各级政府及主管部门及时监测和知晓个体、群体和社区,甚至整个大区域公众的社会心理行为,提早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在西方国家,每百万人中就有500个人从事心理学研究工作,但是在我国仅有3至5个。这不仅无法适应平时人们的心理需求,更满足不了紧急状态下灾害心理咨询、调适和安抚的需要。

  精神减灾重在自救,努力提高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在平时,请心理医生传授一些调节心理的方法和技巧,及时调整自身的精神状态,保持健康向上的心态,对灾害有科学的认识,不至于灾害突发时手足无措做蠢事。遇到危难,增强战而胜之的信心,以足够的耐心度过难关。2003年SARS期间,我们有幸见识了各种社会心态的演示,有人惊慌失措,有人临阵退缩,有人临危不惧。医生出身,又钻研心理学的女作家毕淑敏有感而发,设想了她面对SARS,镇定自若、机智幽默而又充满人文情怀的积极心理:“假如我得了非典,我不会长久沉溺于孤独的恐惧,因为它不是健康的朋友,而是衰朽的帮凶。我珍爱我的生命,当它遭遇重大威胁之时,我必将集结起每一分活力,狙击森冷的风暴。无数专家告诫,在病毒的大举攻伐中,肌体的免疫力是我们赤胆忠心的卫士。只有平稳坚强必胜的心理,才能让身体处于最良好的抗击姿态,才是战胜病毒的不二法门。我不会唉声叹息,那是鼓敌方士气灭自己威风的蠢举。我不会噤若寒蝉,既然此病有九成人可以逃脱魔爪,我激励自己相信概率。”显而易见,毕淑敏并未受到外界一些人对SARS极度恐惧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她以平和达观的心态,理智坦然地面对灾难,令人感佩。

  还有必要特别指出的是,作为承受体的个人,压力、逆境、挫折、失败、天灾人祸,既是一种客观存在,更是一种主观感受。巴尔扎克这样说过:世界上的事情永远不是绝对的,结果完全因人而异。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则是万丈深渊。

  作者系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现代化战略研究所教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