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戏曲的场所精神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16日10:13 南方报业网

  场所是一种特定空间,但在建筑学中常加上行为二字,如食堂是用以就餐的行为场所,体育馆是用以开展体育活动的行为场所。甚至一座城市就是一个有特定意义的场所。

  从人类爬下树以来,场所是一直到处都存在的,但能从理论上系统去阐述它还是源自外国人。有一个挪威的建筑理论家叫克里斯琴·诺伯格·舒尔茨,他在上世纪70年代写了一本叫《存在、空间和建筑》的书,后来更写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场所精神》一书。“

场所精神”乃是古罗马的一种观念,即任何“独立”存在的事物都有自己的守护神,场所也一样,它是由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所结合的有意义的整体,具有自己的独特气氛,场所所聚集到的意义构成了场所的精神。

  这里说一说戏曲(戏剧)的场所精神。西方最早有代表性的古希腊剧场是位于雅典卫城下的狄俄尼索斯剧场,最初在半月形山坡上席地而坐,后来发展成用长凳沿山坡半圆形上升。西方人对多种用途选择定位在表演区圆形平台上,这与中国选择在观众区平地上是明显不同的。西方的剧场设计,除在空间组合、形体塑造取得领先的成就外,更注重剧场观演空间内部环境设计,以获得最佳视听效果。

  中国的戏曲表演具有强烈的程式化、虚拟性、写意法,其演出的场所也比西方戏剧更具有场所精神。中国人所认为的“戏”,包括乐、舞、歌、武术、杂技等,所以中国戏曲在成熟之初又叫“散乐”、“百戏”、“杂戏”、“杂剧”。戏曲演出场所历来有各种称谓:“戏场”、“歌台”、“舞榭”、“乐棚”、“勾栏”、“戏楼”等等,近代以来又称“戏院”、“戏楼”。称谓的不同,反映着戏曲表演艺术的多元和演出场所的多样。

  戏楼(台)来自原始形态的杂耍场、戏场,联系着江湖艺人“撂地为场”的旧俗。为便于观众观赏,表演区搭设高出地面之台,称作“露台”。有的建有亭阁式的顶盖,既避风雨,又增美观,称作“舞亭”、“乐楼”。流动性的演出场所往往用布幔或板壁将整个演出场所围起,称作“乐棚”。元稹《哭女樊四十韵》中就有“腾踏游江湖,攀援看乐棚”的描绘。

  遍布于村野市镇的三面敞开、四大皆空式的传统戏台构筑了中国古代一道独特的人文风景线。戏台那向天型的结构不知演绎了古今多少幕人间悲欢离合。清代有一首《演春台》非常形象生动:“前村佛会还未歇,后村又唱春台戏。敛钱里正先订期,邀得梨园自城至。红男绿女杂沓来。万头攒动环当台”……

  事实上,中国的传统戏曲没有专门的如西方剧场那样的固定场所,仅是以戏台为中心向周围空间开放形成观演场所,戏台就是中国人的剧场,演出的空间环境与生活场景、人文环境相互叠合。戏曲的演出往往与各种社会活动、民俗礼仪混交,迎神祭赛、集市贸易、宾主自娱、市井消闲等各种场合都是戏曲演出的空间场所。鲁迅小时候在赵庄看戏给他留下难以磨灭的记忆,他在其《社戏》中这样描述:“最惹眼的是屹立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糊在远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我疑心画上见过的仙境,就在这里出现了。这时船走得更快,不多时,在台上显出人物来,红红绿绿的动,近台的河里一望乌黑的是看戏的人家的船篷。”

  当代一些艺术团下乡演出,那随风而逝的电声歌唱和百米之遥的视距对观演来说是不济事的,但仍是热闹非凡,这是人们渴望交流和互娱的表现。如广州白云山时常出现自娱自乐的歌友会,或许都是一种遗响。

  在中国城市,当代人的戏剧共享的场所精神越来越淡薄,都龟缩在一个装修精美名叫剧院的地方,这是我们大众生活的悲剧,喜剧还是正剧,是生活水平的提高,还是文化形态的变异,是人性的必然过程,还是西化的结果,不得而知。

  戏台大天地,天地大戏台。

  作者系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美学博士、副教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