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期待图书先在校园里“漂流”起来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16日14:42 浙江在线

  要是能用“文明指数”衡量城市,上海得分应该是高的;要是能用“文明指数”衡量人,大学生得分应该是高的。但当“漂流图书”成为一杆文明标尺的时候,令人遗憾的检测结果却是:上海大学生的得分并不高。

  “图书漂流”作为一项公益活动,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欧洲。它们被有意遗留在公园长凳、图书馆走廊、咖啡厅等公共场所,标有特殊符号,谁都可以将其“领回家”,阅读

完毕,再次投入公共场所,等待下一个“主人”。去年年底,上海普陀区率先推出了“图书漂流”活动,第一批“放漂”的图书就有2万余册,自首批图书“放漂”后,社会各界的捐赠图书册数突破了10万,但目前的循环率仅为30%(3月15日《新华每日电讯》)。

  没有“漂回”的图书哪儿去了呢?记者寻访了34位“首漂者”,其中31位是大学生。他们几乎都表示赞同这个活动,但超过70%的受访者表示,在看完图书后,不会将其放回到公共场所;80%以上的受访者认为“活动持续不下去”。理由竟然是:“与其放在公共场所没人看,或者让收废品的人拾走,还不如自己留着。”还有一些学生则主张在公众场所“防人之心不可无”,坚决排斥“免费午餐”,不接受漂流图书。据说,“漂流图书”在南京、成都……也遭遇了类似的尴尬。

  曾有人提供免费的雨伞,结果,许多雨伞有去无还;曾有人垫资供丢了钱包的人购买车票,结果,借钱的人多,还钱的人少。这回是书,书是能打造人格的(培根语),书是能让人由兽的境界步入人的境界的(高尔基语),读一本好书,就是与无数高尚的人谈话(歌德语)……结果呢?书是读了,与无数高尚的人也谈过话了,但人格似乎还是卑下,人的境界似乎依然遥不可及,甚至连“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祖训,也抛得杳无踪影。这让人始料不及!

  追根究源,也许很复杂。但缺失的诚信,只能靠诚信的载体寻求回来。在大学生身上查出的病症,有时需要中小学生一起服药。道理很简单,要是能够漂流得起来,“漂流图书”不仅仅能传播学识,更重要的是能够载回诚信。现在,图书在全社会的“漂流”,遭遇不小的尴尬了,那么,就先在校园里“漂流”吧!学生都有过时的教辅用书,学校都有买不起课余图书的学生,如果在校园里推行“漂流图书”,肯定一石数鸟。互通有无不说,帮困济贫不说,尤其是能从小培养“自他两利”(鲁迅语)的道德意识,确立以诚信为荣、以失信为耻的价值观,真正让书籍成为“人类进步的阶梯”。


作者: 慕毅飞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