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寻访潮汕百年古寨]和平里:养鱼闻名生活好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16日17:00 大华网-汕头特区晚报

  开颖 建生比起潮南区陇田镇的东里寨和澄海区前美的永宁寨来,潮阳区和平镇的和平老寨不那么为人所知。其实它的规模气势更为恢宏,只是由于建筑格局的缘故,这里的乡寨显得较为松散,古寨的特征已不甚明显,但由于与历史名人文天祥为之命名的“和平里”一脉相传,这里也蕴藏着一定的历史文化内涵。

  文天祥亲笔题写“和平里”

  和平古桥始建于宋宣和二年,原为石木结构,全桥长30余丈,宽9尺,历史上几经修毁,直至1930年才因交通需要而改建成公路桥。“和平里”碑就矗立在桥头西侧,碑高6尺、宽2尺,由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题写,字体雄浑苍劲。

  和平镇是历史悠久的海滨古镇。早在唐代,福建莆田县的渔民就相继到这里置寨立业,开荒垦殖,在海滩捕蚝(牡蛎)为生,因这里属海滩冲积地,盛产蚝类,古称“蚝坪寨”。据记载:宋景炎三年,潮州知府刘兴叛宋降元,盘踞潮汕一带,鱼肉百姓,南宋丞相文天祥率军进驻潮阳蚝坪寨,在乡民的支持配合下,将刘兴擒获斩首示众,大快人心。民间还传说其女监娘在村头桥上游玩时不慎遗失一把御赐的玉扇,为村民拾得,完璧归赵,文天祥因感慨这里“人存厚德,地气和平”,而将蚝坪村改名为“和平里”,将村头长桥改作“和平桥”,并挥毫写下“和平里”三个字。当地人将其题字秘密保存起来,明朝初年聘请南山著名的刻石工临摹字样刻在石碑上,立于和平古桥侧。“和平里”也即和平寨,和平遂成为潮汕最古老的乡寨之一。

  老寨里最多时居住三千多人

  不久前的一个午后,我们登上了和平社区居委会办公楼七楼的天台,登高俯视,颇有“一览众山小”之感:脚底下,众多古老的潮汕民居错落有致地排列着,由于房子实在太多,一时看不清寨墙在哪里。

  当地的老人和社区干部告诉我们,和平寨分为和安、和西、和明、和英4个自然片,东西南北连成一体,其中以和安老寨为最大也最完整,四面都有寨墙。和西、和英现有部分寨墙,和明片则没有寨墙。老寨里最多时曾经居住了3000多人,后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多数人都陆续搬出寨外,现在里面很多房子出租给外来打工人员居住。

  我们从居委会后面的一个小寨门进入了和安老寨,沿着蜿蜒曲折的水泥路面行进,发现寨里的房子建造年代各不相同,有的相当破败,已是人去室空;有的则显得还很完整,里面悬挂的日常用品好像在昭示着其人气的旺盛。老寨中央地段有一座颇为气派的“林氏祖祠”,前面的照壁上画了一条麒麟,它的建筑风格符合潮汕乡寨的一般建筑规律,即宗祠是村寨的中心,门前常有较大的空地,以方便祭祀活动;民众聚族而居,住宅建筑多围绕宗祠而建,前低后高,排列有序,形成纵横交错的街巷。

  现在终于有机会近距离观察那堵寨墙了:它高约3米,厚约半米,用三合土作材料的墙体早已粗糙斑驳,显示出它的年代久远,但看上去仍相当坚固。出得和安老寨南门,前面是一泓清澈的池水,门上“南塘映茂”几个绿色大字颇为抢眼。据当地人介绍,寨里的人生死嫁娶时都要经过这个门,这也是这里比较独特的风俗习惯,怪不得门上张贴了许多张“麒麟到此”的红纸条。

  循着池塘边的墙外小路走过,很快便来到了和明片。在里面一座保存完好的“四点金”老宅,我们意外地在大门两侧发现了刻着清末民初潮籍著名书法家范家驹(光绪年间进士、曾官至刑部侍郎)手迹的石饰,这种局部精致的装饰折射出一种强烈的文化色彩来。据说这座老宅的屋顶当年还曾被日本侵略军的炮弹炸塌过。

  有人这样评论和平老寨,建筑和格局别具风韵,有潮汕平原水乡特色。村庄内外,小溪流水,小桥倒影,鹅鸭嬉戏;村前村后,鱼塘如镜,绿野如盘,一派南国田园风光。“和平里”的子孙们过上美好生活

  和平社区居委会面积1.2平方公里,现有常住人口1319户约8000人,其中80%以上的人在务工,集体经济主要靠企业和鱼池养殖为主。这里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就已是潮阳的“亿元村”,去年集体经济收入达120多万元,属经济比较发达的村居。这里的工业项目主要是针绣服装和录音录像制品,养殖业主要是饲养“四大家鱼”,其中尤以草鱼闻名远近。“和平里”的子孙们现在过上了美好的生活。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