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从小学生自杀看教育的异化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17日00:00 红网

  9岁的小文(化名,女)是张掖市甘州区沙井镇五个墩村小学三年级学生,由于平时学习成绩差,经常受到老师的训斥。2005年7月学校进行期末考试时,班主任没有让小文参加考试,放暑假时也没有给小文发暑假作业。2005年8月2日,小文在自家后院的牛圈上吊自杀。悲剧发生后,小文的父母认为孩子自杀是由于受到了老师的歧视和训斥所致,一纸诉状将老师及学校告上了法庭。(《兰州晨报》3月15日)

  老师及学校对小文的自杀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还有待法院做出判决,但可以肯定的是,教师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难辞其咎。就因为学习成绩不好,小文经常受到老师的训斥和打骂,甚至被拒绝参加期末考试,暑假作业也不发给她。这样的处罚和歧视,对于一个幼小的心灵来说是多么残酷。一位9岁的学童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不仅给她的家庭带来了无尽的伤痛,也让人们反思,我们的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因为会影响全班的成绩和班级的名次,小文就被拒绝参加考试,这再清楚不过地说明,作为一种教育手段的考试已经严重异化了。一般说来,考试具有三方面的功能:检测老师的教学效果,检验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督促学生学习。现在,它只剩下检测教学效果这个唯一的目的,更进一步地说,它不过是排定班级名次和衡量教学成绩的工具。任何有可能影响这个目的的因素,都要被排除在考试之外。一位学生的考试权利,还不如班级名次重要,我们的教育已经异化到什么程度呢?

  有人比较中美两国教育观念和考试观念后发现,中国学校对孩子进行考试,目的是为了发现问题,淘汰之;美国学校对孩子进行考试,目的是为了发现问题,改善之。其实,考试本身只有检测功能,没有淘汰功能。面对检测的结果,教育者可以有很多选择:发现不足,改善它;发现长处,培养它。取长补短,让每一个人的素质都得到全面的发掘,每一个人的潜能都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正是教育的目的。

  但是我们的教育不是这样了,选拔比培养更为重要。考试本是教育的手段之一,现在几乎成为教育的唯一目的,成为一台择优汰劣的机器。经过这台机器的一次次筛选,幸存下来的佼佼者,成了教育体系证明自己成就的最好说明。我们的目光聚焦于这些为数不多的成功者时,却忽视了在他们背后有着更多的像小文这样被歧视、被遗忘、被淘汰、被抛弃的学生。通过考试筛选的,就是成功的产品,不能通过筛选的,则是教育的废品。这样一台机器,这样一个体系,就是我们所希望的教育吗?

  在这样的教育观念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择优汰劣不只存在于入学的关口,它存在于每一个学期,存在于在每一次期末考试,存在于很多教育者的思想观念当中。像小文这样平时成绩不好的学生,甚至面临考试之前就被淘汰的命运。小文的悲剧,实质是教育体系汰“劣”的结果。如何避免这样的悲剧发生,是我们绕不开的问题。

稿源:红网 作者:莫林浩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