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湖南退休高官新农村建设实验 为乡亲赚得数百万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17日09:22 红网

  。。。

湖南退休高官新农村建设实验为乡亲赚得数百万
(赵世荣)(编者按)湖南省政协常委、提案委员会副主任赵世荣退休之后,一头扎进了家乡花门楼,开始谋划一场“新农村建设实验”。五年过去,这个地处娄底、邵阳、衡阳三市交界处的偏僻小山村,正在成为当地农民向往的地方。红网特约记者胡丽波向我们讲述了这个平凡而感人的故事:

  湖南省有两个名为“花门楼”的地方,一个在宁乡市,她因养育了刘少奇而闻名,

另一个地处娄底、邵阳、衡阳三市交界处的偏僻小山村,一直以来默默无闻。

  但从2000年以来,娄底市的花门楼开始成为当地的热门地方,在繁荣的经贸和飞速的建设中,这个小山村正在成为当地农民向往的地方。

  花门楼的变化,缘于该地仁山村的一位退休高官赵世荣。

  退休之前,赵世荣历任县委书记、娄底地区行署专员、省委农村工作部副部长、省政府农村工作办党组副书记兼副主任、湖南省政协常委、提案委员会副主任。

  

湖南退休高官新农村建设实验为乡亲赚得数百万

  赵世荣为他的新乡村建设实验"指点江山" (摄影 胡丽波)

  从2000年开始,由省委农村工作部领导职务改任政协职务后,这位曾经在各级领导岗位奋斗了35年的正厅级干部就开始谋划一场“新农村建设实验”,他一头扎进了花门楼。

  赵世荣将这场新农村建设的实验场放到了自己的故乡——花门楼镇的仁山村和周边地区。在解释这样做的原因时,赵世荣说:“一是这里地理位置特殊,三市搭界地处偏僻;二是过去发展很慢,有实验价值;三是故土情结。”

  “新半山园”将这座乡居建成当地的村民图书馆

  现在看来,赵世荣的这场新乡村建设实验很有规划和步骤。

  2000年,时年60岁的赵世荣从省委农村工作部和省政府农村工办领导岗位退下,担任省政协常委、提案委员会副主任。

  

湖南退休高官新农村建设实验为乡亲赚得数百万

  赵世荣(右二)在当地的胶合板厂调查了解情况 (摄影 胡丽波)“对于这个安排,老赵没有像很多人那样有失落感,他心理准备作了好几年。”赵世荣的夫人佘女士告诉记者,早在退休之前,赵世荣就有了回乡当农民的打算。

  当年,尚未完全退休的赵世荣和兄弟商量后,他拿出几十年来的10万元积蓄,将老家的房子翻修改建成了一座小四合院,并取名“新半山园”。

  这是一座从名字到建筑风格完全不同于当地的建筑,一些风言风语因此接踵而至,最严厉的批评,则是说他“建私房”,有人甚至要求查查赵世荣这笔建房资金的来历。对此,赵世荣装得毫不知情。因为他素来信奉“身正不怕影子歪”的道理。

  有关“新半山园”的名字来历,红网特约记者查史料得知,当年王安石卸官回到江宁,在城外筑起“半山园”,过起了闲云野鹤般悠游自在的生活。有人便猜测,赵世荣为自己的乡居取名“新半山园”,或寓意远离官场,潜心乡村。

  

湖南退休高官新农村建设实验为乡亲赚得数百万

  赵世荣的"新半山园"门口,还挂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牌子 (摄影 胡丽波)慢慢地,乡亲们开始发现了赵世荣建房的真正意图——将这座乡居建成当地的村民图书馆。

  2001年,赵世荣将12000多册藏书从省城家里悉数搬到了“新半山园”,这些涉及工、农、理、医、文等各类别的图书,一下子占据了新房的近半建筑面积。

  对于当时的场景,仁山村一位78岁的老者对《公益时报》描述道:“吃了几十年饭,我还真的是头一回看到那么多书,多得不得了!”

  在搬书的现场,赵世荣面对众多乡亲说了一句话:“这些书虽然是我的宝贝,但希望今后也成为你们的宝贝。”

  赵世荣说到做到,从图书馆建成之日起,他就开始向当地农民借阅自己的藏书。为了加强管理,他还自费印制了借书证,并和乡亲们约定了原则:“免费借阅,有借有还。”

  赵世荣还将当地一些民间鼓乐队请到“新半山园”来操练和表演,吸引了众多爱热闹的乡亲。一个月之后,“新半山园”就成了当地农民聚集之所。人们发现,大家慢慢改变了过去的不良习气,开始了崭新的乡村文化生活。

  花门楼的鱼是当地特产,但历来产量不高。赵世荣于是转包了“新半山园”前的三口大池塘,他花钱请来当地空闲劳力帮忙,按照自己拟订的养殖计划操作,当年底,他的鱼产量比别人的翻了一番,当地人开始学习科学养鱼。

  在当地人眼里,厕所的作用就是积肥,所以拒绝即冲式马桶,而饮水则奉行露天水井取水的原则。新半山园建成后,人们发现,这座建筑简直就是城里生活和农村环境结合的典范之作,该舒适的舒适,不该奢侈的不用,更多的当地人在参观和领略了“新半山园”的神奇后,开始悄然改变自己家里的设施和生活习惯。

  “别说是3亿,就是3千万,我们以前也是不敢想象的,但现在老头子却让我们实实在在地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湖南退休高官新农村建设实验为乡亲赚得数百万

  赵世荣在自己的图书室为当地农民办理借阅手续 (摄影 胡丽波)

  仁山村和邻近的青和、中坪村一道地处偏僻,但当地有丰富的农业资源,最大的弊端是耕作方式落后,缺乏产业支持。从2003年开始,赵世荣有计划地组织当地农民,依托当地资源办起了相关产业。

  泡桐是当地的盛产,但它历来被当地人当柴禾烧。赵世荣组织了当地农民办起了胶合板厂,重要原料就是泡桐。仅仅一年时间,三家压板厂和胶合板厂年产值就达到了150万元。

  仁山村压板厂老板王松宏指着满地的泡桐原料木说:“以前确实没有想到这些东西有这么大的用场,要不是老赵提倡大家做,现在它们恐怕进了灶膛。”

  “新半山园”所在地区几无污染。赵世荣就组织当地农民办起了“无公害蔬菜基地”,坚持用土畜肥浇灌,不使用有残留的农药,他自己则利用信息资源联系销路。记者前去采访时,恰逢当地春光明媚,一片绿叶葱茏,菜花盛开,老赵指着满垄的葱翠告诉记者,这里的无公害蔬菜已经打入了香港市场。

  赵世荣又将当地3个村的农民组织起来,建成了集约化养鸡场,年产肉鸡6万只,孵化仔鸡100万羽。光这一项,就为当地农民增收100多万元。

  在接受红网特约记者采访时,老赵对养殖业的发展显得信心十足,他拿出第二期发展规划告诉记者,在成立了“新半山园特种水产养殖公司”后,他目前正在准备“湘中丘陵地区年产1万吨美国斑点叉尾鮰鱼养殖基地”建设,按照设想,该项目每年可有3亿元的产值。

  “别说是3亿,就是3千万,我们以前也是不敢想象的,但现在老头子却让我们实实在在地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当地种养殖大户佘国初说。

  产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当地生产方式的改革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也使200多农民获得了就业的机会。63岁的王家文是来自邻近的邵东县团山镇兴福村的农民,他在仁山村一家胶合板厂工作,每天收入40多元,“像我这样的年纪,每天不晒太阳不淋雨就能拿到这么高的工资,以前真的是不敢想的好事。”

  仁山村党支部书记赵松启对记者说,5年以前,这里的农民大多去了广东等地打工,但“现在好了,村里有了好几家工厂,还有农业公司,大家不用出去打工,挣的钱更多,更有保障,家乡也热闹起来了。”

  对于这些变化,赵世荣显得更有深谋远虑,在他看来,单纯的强调做农业产业和办农村工厂,其实并不是什么新思路,更重要的是,如何结合当地的资源优势办好办强产业。他的经验是,不冒进、不搞花架子,发挥资源优势,量力而行,稳打稳扎。

  “不怕别人得好处,不怕别人来竞争,是这里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在仁山村的核心地带,一个初具规模的村镇已经建成。村支书赵松启告诉红网特约记者,从2001年以来,赵世荣为这里的村镇作了整体的建设规划和长期发展规划。现在,宽达20米的水泥路面已经修好,呈十字型辐射的街区已经建成,目前共有186户人家在这里建房落户。这是赵世荣“边贸重镇”发展思路的体现。

  仁山村往南是衡阳,这里依托旅游资源,经济繁荣,西边的邵阳则是湖南乃至全国有名的商贸基地,素有“小温州”之称。赵世荣巧妙地利用这种地缘优势,他知道,建立一个集镇,一可建设新农村,二可作为吸引资源和活跃流通的基础。

  2001年,通过赵世荣多方融资,仁山村“边贸大市场”落成,曾任湖南省委书记的熊清泉得知自己的老部下在做这个工作,欣然题写了匾额。

  “我们这个边贸集镇很有特色,”花门镇党委书记曹科识告诉红网特约记者,它一是不占用农民一分钱资金,全部属于外来投资和政府支持,二是坚决不强迫任何农户搬到集镇上来,三是打破地域突破,无论谁来集镇建房落户都可以。

  村支书赵松启和记者算了一笔账:2001年集镇刚开始建设时,很多人还只是观望,当时的地价是每平方米100元,4年过去了,这里的住户越来越多,地价也涨到了接近400元一平方米,这个价格已经接近娄底许多中心城镇的水平,随着规模的扩大,地价还在继续上涨。

  56岁的李本善本是邻近的邵阳市邵东县水东江镇农民,2002年,他看准了仁山村的发展前景,果断来这里建成了450平方米的楼房,并开起了五金店和木工厂。

  李本善至今记得,当时决定来这里建房前,很多亲戚朋友反对他这样做,在那些亲友看来,仁山村的建设不过是一个退休干部的“形式主义和面子工程”。

  “要是我听了他们的,那我现在就亏大了,”李本善说,光房屋这一项,他的投资升值就超过了10万元。这还不包括在这里落户的其他受益。

  在李本善等人的带领下,最近4年来,已经有56户外地人来到仁山村“安营扎寨”,开始了崭新的“城里人”生活。

  事实上,对于这些外地人的“入侵”,仁山当地的一些村民一开始也有抵制情绪和反对意见,赵世荣知道后,反复去做工作,告诉他们“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道理,逐渐打消了村民的疑虑。

  曹科识在接受红网特约记者采访时承认,仁山村开放的思维和胸怀,是过去集镇建设中未有过的新模式。“不怕别人得好处,不怕别人来竞争,是这里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在集镇建设的同时,赵世荣还为这里规划了医院、学校和交通建设,同时发动开展了农田水利建设运动。3年时间,赵世荣说服农民企业家佘国初投资1000万元建立了“乡野医院”,这是全湖南省惟一的村级“二甲医院”。

  提及这一切,花门镇党委书记曹科识坦言:“我们的确很感动和敬佩于这位老领导的胆略和举动,他不图名,不图利,更不搞花架子,却为我们建设出了一个新农村的范本,开始于5年前的这场乡村建设实验,和当前中央的倡导不谋而合。”

稿源:红网 作者:特约记者 胡丽波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