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搭技术平台,让更多人唱“研发大戏”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17日14:00 新民晚报

  张江生物医药谷今年将满十岁,数百家生物医药企业和研究单位孕育着不止一个奇迹。去年刚搬进“药谷”的上海新生源医药研究有限公司便是其中之一。

  30万元人民币的注册资本,在以耗投资、费时间、高风险而出名的生物医药界创造了奇迹——用不到5年时间催生了“神奇小子”。60余项中国和国际发明专利、5项临床批文、12项新药申报、一个环节都不少的新药研发通用平台、遍布全亚洲的技术转移中心,令国

际资本也不得不对它刮目相看。

  新药成果“近悦远来”

  “十年磨一药”的故事对于生物医药研发而言,几乎是司空见惯的。但在“新生源”的技术服务平台上,目前运作着近60个研究项目,不止一个新药已进入临床研究的最后“冲刺”阶段。“重组人角质细胞生长因子-2”预计年内可取得药证,它能促进创面愈合,还可治疗糖尿病性溃疡、炎性肠病等多种难愈性溃疡。崇明岛上占地80亩的厂房为此虚位以待,预计投产后至2008年可累计实现销售收入3亿元。“重组人胰岛素原C肽”和“重组卵巢癌抗独特型微抗体”,离大功告成的日子也不远了,以糖尿病肾病为主的糖尿病远期并发症和卵巢癌将因此遭遇“克星”。

  今年伊始,17项生物医药成果“远嫁”巴基斯坦,为“新生源”创造的合同金额超过1000万美元。伊朗、埃及、沙特阿拉伯、印度也纷纷成为技术转移的目标;同时,发达国家的核心技术陆续在此“安家”。其中,来自法国的人源化抗体技术主治移植后的排斥反应,预计今年可申报临床实验;来自韩国的抗乙肝和艾滋病药物技术已进入“排片”阶段,可望于今年底明年初开始临床。“十一五”期间,“神奇小子”志在完成临床试验申请和新药申报60项。

  不做孤独的“长跑者”

  翻开“新生源”的名册,全职员工仅100余人,兼职科学顾问却有近60人。董事、总经理张翊坦言,如此特别的人员配置正是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所在。五六十位科学顾问多是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和医院的科学家,他们带着灵感和课题而来,在平台上寻找临床前、临床和产业化的一系列答案。在大多数“研发大戏”中,“新生源”并不扮演主角,却分饰过几乎所有角色。

  当年,18人团队揣着3个国家生物技术一类新药开始创业,“新生源”的初衷是要成为产学研的纽带、促成更多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没有资金,大家熬过了不拿工资的9个月;缺乏实验场所,就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实验室里“打游击”;第一次接到服务“订单”时,大家把它当作难得的练兵。随着练兵机会的增多,“新生源”迅速熟悉了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全套流程和细节,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自主创新模式:与其做个孤独的长跑者,不如组建阵容强大的接力队——一系列新药研发平台。目前,占新药研发成本70%至80%的场地、设备、消耗品等资源可以共享,临床前的直接投资量降至200万元。

  资本“雪球”越滚越大

  如无意外,上海新生源生物医药有限公司将于今年上半年在美国纳斯达克挂牌上市,成为中国生物医药研发的“纳市第一股”,发行市值预计达1亿美元。

  如此高额的“回报”,其实源于申城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第一笔“个人奖金”。5年前,上海在全国率先推出科技“十八条”(《促进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若干规定》),上海医科大学宋后燕教授因转让“注射用重组链激酶”成果而获得304万元的转让收益奖励,成为“按技术要素分配第一人”。“新生源”的创始人、董事长任军,正是该项目的第三完成人,而“新生源”的30万元注册资金也来自于此。这些年来,“新生源”又成功推广了7项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合同金额达1.34亿元人民币——精彩“续集”正在上映中。

  本报记者董纯蕾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