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建设新农村,要破“旧”立“新”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17日14:42 浙江在线

  早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就已经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丰富内涵,概括起来就是“一个前提、二十字要求、三条原则、四大任务、五项建设”。一个前提就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二十字总要求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五个方面是相互协调、共同促进的关系;三条原则就是从各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原则,尊重农民意愿、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的原则,依靠农民辛苦劳动和国家政策扶持相结合的原则;四大任务就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

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五项建设就是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党的建设。由此可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全面的目标,既包括发展农村生产力,又包括调整完善农村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四位一体”总体布局在“三农”工作中的具体体现。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在破“旧”立“新”上下功夫,绝不能新瓶装旧酒。这里的“新”指的是中央的一些新的精神和新的提法,“旧”指的是在长期实践中所形成的陈旧的思想和方式。“破旧立新”就是要突破陈规老套,采取新的思路和新的举措,不是在原有的“三农”问题上“炒冷饭”。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更新观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并不是最近提出来的,上世纪50年代就曾用过这一提法。假如从1984年中央“一号文件”中第一次出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算起,“新农村”在改革开放后的中央文件里至少已经出现过五次。但这次十六届五中全会以后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其背景和涵义与以前有很大不同。即在我国提出科学发展观与建设和谐社会两大战略思想之后,是在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产业,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非农产业的情况下提出来的。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也有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标记。新时期“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树立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观念。指出要跳出“就三农抓三农”的传统定势,打破城乡分割的体制障碍,把农业发展放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大格局中,把农村进步放到整个社会的进步中,把农民增收放到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中,进而统筹规划政策、公共资源、基础设施及产业布局。思路决定出路,如果我们不能转变观念,不能对新农村建设的含义有一个清楚而全面的认识,势必导致我们的工作出现偏颇或走样。

  二要创新机制。目前制约农村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主要有:城乡体制分割、金融体制和产权制度改革滞后、宏观领域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滞后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使一些深层次矛盾难以有效缓解,并且逐步积累起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推进农村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尽快使广大农村面貌有比较明显的变化。第一,积极稳妥地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切实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努力建立服务型政府和法治政府。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功能,适当调整经济管理职能,转变工作重点和工作方式,努力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严格控制乡镇领导职数,综合设置乡镇内设机构。第二,加快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建立在国务院领导下,各级政府责任明确,财政分级投入,经费稳定增长,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强化县级政府对本区域内义务教育资源的统筹规划和管理。第三,进一步改革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根据财权与事权相统一的原则,明确划分乡镇财政收支范围,确保乡镇正常经费支出需要。引入激励约束机制,建立和完善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的奖励和补助办法,提高县乡财政的自我保障能力。同时,架起国家现代制度体系服务乡村社会的桥梁;开放民间金融,让民间组织的血管里流动血液,促进各类农民组织的良性发展。另外,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要始终坚持以民为本,要建立健全农民的利益表达机制,把人民群众的历史主动精神充分发挥出来,这才是治标之本。

  三要革新措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搞好规划,不能搞一刀切和齐步走;要尊重农民意愿,不能搞形式主义和强迫命令,防止一哄而起;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不能弄虚作假、欺上瞒下。首先,要切实加强乡村规划,使乡村的建设和管理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但是那种不考虑农民的实际、强行让农民“拆旧房,盖新房”的做法,就与中央的新农村建设要求大相径庭,是必须防止和克服的。其次,要推进固本强基工程,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战斗堡垒和组织保证。第三,要培育新型农民,新农村建设不但要物质文明,帮助农民“富口袋”,更要精神文明,帮助农民“富脑袋”,要通过培育和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把农村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持续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力量源泉,实现农村整体文明的提升。同时,要加大对农民负担的监督管理力度,防止农民负担反弹。重点解决长期困扰农村长久发展的“后劲”问题。

  新形势下的新农村建设要想取得实效,必须在中央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和农村改革的基础上,在新观念、新机制、新措施的推动下,才能真正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好、管理好,最终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作者: 倪洋军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