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麦克•华莱士——“新闻怪杰”退出《60分钟》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17日15:06 金羊网-羊城晚报

  对新闻执着到“顽固”地步的麦克·华莱士终于敌不过年龄———“新闻怪杰”退出《60分钟》

  他喜欢在镜头前抽烟,烟雾缭绕中对人穷追猛打。

  有人问他为什么那么多人愿意不辞劳苦地和他一起坐在镜头前接受采访。他回答道

:“因为他们总认为能够打败我,但结果却总是不能。”

  2006年3月14日,麦克·华莱士,美国王牌新闻访谈节目《60分钟》的王牌主持人,在他87岁高龄时,宣布将从其主持38年的节目中退休。媒体评论道,正是华莱士和《60分钟》节目把电视访谈节目变成了“握紧拳头的艺术形式”,他的退休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三个月前还不服老继续当《60分钟》的通讯员

  尽管这位87岁高龄的布鲁克林人三个月前还告诉《环球报》记者,说他会一直工作到“翘辫子”。但在14日的声明中,华莱士则称他的“辫子开始有点小麻烦”。华莱士称:“现在很显然,我的眼睛、耳朵等等,已经不再像从前那样了。那种想飞到任何地方去探询任何事情的前景也不是很乐观了。”

  华莱士从1968年《60分钟》在CBS电视台开播时就参加了这个节目的团队,他和同事们一起缔造了这个节目“正面冲撞”的艺术风格。今年5月将要88岁高龄的华莱士说他过完这个春天就要离开节目,但仍然会继续做它的通讯员。

  CBS电视台新闻部经理西恩·迈克马努斯称赞华莱士是“电视记者界的巨人”,说他在60余年的记者生涯中,完全履行了“正直、顽强、公正”的新闻承诺。《60分钟》的执行制片人杰夫·法格尔说华莱士自从40年前和丹·海维特创办了《60分钟》之后,就一直是电视新闻的“心脏和灵魂”。

  华莱士在中南海采访邓小平他是仅有的一对一采访过邓小平的电视记者

  在全球掀起了“邓小平热”

  1986年9月2日,华莱士幸运地完成了他个人历史上的又一次伟大接触———在中南海采访当时中国国家领导人邓小平。

  18年后公开的答案出人意料

  华莱士为什么要采访邓小平?当年他怎样联系到邓小平的?这些问题在18年后得到答案。2004年8月,86岁的华莱士在纽约接受了中国记者的访问,他对18年前的访问记忆犹新———1986年的中国和中国的领导人对西方来讲还是很神秘的,邓小平是这个占全球人口五分之一的国家的领导人,在此之前,从来没有一家电视媒体对邓小平做过专访。“邓小平曾经接受过意大利女记者法拉奇的专访,但那是平面媒体。我们就是要成为第一个对他进行专访的电视媒体。事实也证明,那是他一生、至少是晚年辉煌期间所接受的仅有的两次专访。此后,他再也没有接受过。我一直为此感到骄傲。”

  

麦克•华莱士——“新闻怪杰”退出《60分钟》

  1986年初,华莱士一行在南方开始领略改革开放的新气象。当时,海外媒体和舆论讨论最多的是: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是不是一项真正的基本国策?而这正是他们来中国采风所要寻找的答案。

  从南方一路畅游到北京,他突发奇想,为什么不采访这场改革的发起人,从他的嘴里找到答案?于是,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60分钟”栏目组向中国政府提交了一份申请。出乎意料的是,一个月后,北京方面正式答复说邓小平愿意接受采访。

  新华社发了100多字全世界打醒精神

  9月2日晚上,新华社播发了一条只有100多字的短消息:“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邓小平今天上午在中南海接受了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60分钟’节目记者麦克·华莱士的电视采访。邓小平回答了华莱士提出的有关中国经济改革、中国的统一、中美关系、中苏关系等方面的问题。”消息一出,世界各国的政治家竖起了耳朵,世界各大媒体的记者千方百计地追逐打听此次交谈的内容:“有没有新的声音出现?邓小平为什么要接受华莱士的采访?”

  1986年9月7日,当精神矍铄的邓小平出现在美国千家万户的电视屏幕上时,人们从这张熟悉而慈祥的面孔上,再次领略了一个伟大政治家的卓越才能和超群智慧。

  美国轰动了!世界轰动了!华莱士在全球掀起了“邓小平热”。在将近一周的时间里,世界所有重要媒体的舆论都集中到邓小平身上,以最快的速度报道了邓小平与华莱士的谈话。

  这是邓小平第一次接受一对一的电视采访。据说,这也是邓小平惟一的一次一对一地接受电视记者的专访。(转摘自《人物》)

  刁钻话题采访江泽民遭到“挫败”

  2000年9月初,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召开了千年峰会,有150多位国家元首参加。此次出访江泽民采取了一个大胆而史无前例的行动,他邀请以言辞尖刻闻名的记者麦克·华莱士在美国收视率最高电视新闻杂志节目《60分钟》上对他进行采访,而且没有任何问题限制。

  华莱士挑了一些具体的、敏感的事情发问。在贝尔格莱德的中国大使馆被轰炸的问题上,江进行了巧妙的回旋,做到了既不引发美国公众的反感,也不与中国的国家政策相矛盾。

  “你今天还认为美国是故意轰炸中国驻贝尔格莱德大使馆的吗?”华莱士问道。

  江巧妙地避开了陷阱,他说:“我只能用另一种方式来表达。美国是一个科技水平很高的国家。因此,到目前为止,美国‘误炸’的解释难以令人信服。”

  同时,他暗示了自己的政府在事发之后所发挥的作用———中国政府努力控制国人的抗议活动,而不是像许多美国人想象的那样去煽动人民进行示威。“我们引导我们12亿人民的怒火回到理性的轨道上,”江泽民重复了一句在轰炸事件刚刚发生时他对克林顿总统说过的话,“这并不容易。”

  尴尬但很精彩的一刻出现在华莱士询问江主席对李文和事件有何看法的时候。李是美籍华人,被指控为中国进行间谍活动。

  华莱士:“看起来在这次采访中你第一次采取守势了。我感觉这对你是一个难题。”

  江用英语说:“不,对我来说并不难。这是你的感觉。”然后他把问题转向了这位采访者。江问:“你的看法呢?”

  华莱士说:“考虑这个问题的不该是我。”江开始微笑起来。“是不是中国间谍?”他说。

  华莱士说:“我的看法吗?”江笑得更加开心了:“是啊。”

  华莱士坐在那里没有作声。外界早已对此案提出了质疑。这件事最终以法官为李博士所遭受的美国政府的不公正待遇向他正式道歉而了结。

  江还是用英语继续说道:“这是我第一次发现你遇到了难题。”

  华莱士承认说:“是的,没错;我也许不该回答它。”

  节目最后播出的时候,华莱士在此处插入一句苦涩的画外音:“如果有什么时候应当改变话题的话,”他感叹道,“那就是现在了。”

  在参加联合国千年峰会的各国元首共进午餐前闲谈时,克林顿赞扬了江主席在节目中的表现。他说:“我看到你简直风靡了美国电视。”(转摘自《江泽民传》)

  麦克·华莱士华莱士档案

  

麦克•华莱士——“新闻怪杰”退出《60分钟》

  麦克·华莱士,1918年出生于美国一个普通家庭,以优异成绩考入麦兹根大学,开始与新闻的不解之缘。大学毕业后,他受聘于底特律一家电台,后在芝加哥主持“姿帕斯讲场”引起全美轰动。1951年,华莱士迁居纽约,辗转于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和纽约第五频道之间,创办并主持了“迈克·华莱士追击”、“60分钟时事杂志”等震撼美国的新闻栏目,并以追求新闻的真实性和实践追踪式报道以及揭露社会问题的深刻性在世界传媒领域被誉为“新闻怪杰”。

  ■新闻链接

  “怪杰”提问拳拳到肉

  华莱士勇于追问那些令人难堪的问题———那些人人想问,却又无人敢问的问题。

  他处理最具争议性、危险性的题材的能力已经成了新闻界的传奇。他曾经直接问芭芭拉·史翠珊“为什么会落下‘婊子’的名声”;问越战将军威廉·韦斯特莫兰德美国是不是夸大了越共的军事实力。

  接受过华莱士采访的名人包括美国总统里根、卡特、福特、尼克松,伊朗领袖霍梅尼,巴解组织领袖阿拉法特,约旦国王侯赛因以及中国领导人邓小平、江泽民等等。

  自从《60分钟》开播以来,历任美国总统都接受过这个节目的采访,只有现任总统布什拒绝接受采访,华莱士讽刺他为“除了林肯以外另一个永远坐在原处的总统”(林肯的雕像是坐着的)。

  除了政治人物,他还采访了很多艺术家和娱乐人,有趣的是,华莱士选择的艺术家往往都出于他的个人口味。

  要想更多地了解《60分钟》节目,还可以去看电影《惊爆内幕》(TheInsider),在这部关于《60分钟》揭破美国烟草业黑幕的电影中,阿尔·帕西诺扮演了节目的制片人洛威尔·伯格曼,而克里斯托弗·普拉莫扮演了麦克·华莱士。

  (金陵/编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