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一本花名册和一套生意经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18日03:58 杭州日报

  当年布店“三巨头”之一的元泰布店老经理送来两样宝贝———

  元泰布店什么“来头”?解放前中山中路上三家最大布店中的一家———现在已经没有了。

  昨天,元泰当年的“老板”———87岁的段荣堂老人找到杭州日报,给我们送来一

份沉甸甸的礼物———中山中路的“花名册”。

  厚厚的六页纸,清楚地记载着从鼓楼到官巷口一带的商业网络、住家的分布情况,一条街上单号是哪几家店面,双号是什么店面,非常详细,一共346间(一间里面有可能是一家,也可能是几家)。

  段老回忆说,这是1979年他跟一个老朋友一起绘制的。那时,人们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些年久失修的店面、住房开始拆建。当时,他跟几个同事都很担心昔日如此繁荣的街市会不会就这样没落,万一后人想要重建这条街景,去哪里找这个原样呢?于是,就跟朋友商定把中山中路的这一些商店、住家分布用笔记录下来,为后人留下一个模版。

  段老说:“我1945年成为元泰布店经理,在我手上布店整整繁荣了7年多时间。当时元泰有三层楼6个大门面,主要经营棉布、绸缎和丝绸,有千余个品种。从早上开门经营到晚上关门,每天的生意都很旺,特别是到了春秋两季,店里的营业员都要请60多个人才能对付得过来。”

  “那时候,中山中路上可以说是高义泰布店、元泰布店和元利布店三足鼎立。布店也有降价活动,不过只安排春秋两季两次大减价,持续时间大概一星期。但那时的打折不像现在商店里的打折,动不动就是3折4折,那个时候最多也就打个9折,一般情况都是打9.5折,但即便是这样,打折时来买布的人也是比平时增加好几倍的。”

  说起经营布店的策略,段老说就是“三字生意经”:质量好,成色新,信用佳,价公道。就是凭借对顾客守信的经营,到了1952年私私合营后,布店改为杭州五联棉布公司,生意还是非常红火。

  “1959年后,服装业发达了,人们都去买衣服穿,不再需要买布做衣服了,店里生意就明显衰败了。”段老感慨道,“那时候你真是难以想像的,到中山中路来买布的人从南星桥赶来,从拱宸桥赶来,一天可以卖出几千匹布,每天都要进货。”

  让段老欣慰的是,现在市委、市政府要开始重拾中山中路的历史了。“我送上这份‘花名册’没有别的意思,是想给恢复商业步行街的举措提供一点历史上的帮助。真实一些总是没错的。”(实习生郑磊记者张伟达 杭州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