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我们的未来充满阳光”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18日07:10 光明网-光明日报

  开栏的话

  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全面贯彻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精神,所提出的“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

目标和主要任务,符合我国国情,集中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愿,反映了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经过努力是完全可以实现的。本报从今天起推出专栏《经典中国·展望“十一五”》,陆续发表记者采写的展望“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前景的报道,以利各界读者进一步学习领会规划纲要的精神,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中,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为我们描绘了美好的未来。就此,记者采访了国家“十一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原院长白和金。他对规划中几个沉甸甸的数字一一进行了解读。同时,记者还采访了几位读者,他们也纷纷表达了自己对“十一五”的期望。

  指标1: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7.5%

  【专家解读】白和金说,改革开放20年来,我们的年均增长率大约有9%,1997年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有所下降,从1978年到2002年GDP增速都是“7”上“8”下,2003年恢复到8%,2005年甚至高达9.9%。事实说明,当我们的经济增长速度在达到7%左右甚至低于7%时,就很容易出现通货紧缩,出现就业压力加大等问题;而经济增长若连续几年突破10%,就容易出现通货膨胀,造成能源、原料、基础设施紧张状况。从2003年以后,我国经济已经进入了稳定的上升周期。因此,规划纲要提出“十一五”期间GDP年均增长7.5%,是合适的,稳妥的,而且实现这个指标是完全有把握的,因为“十一五”期间促进经济发展的几大内在动力明显强化,这些动力包括新型工业化、建设新农村、推进城镇化和深度的市场化以及加强经济国际化,这五个动力将使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而较快的发展态势。

  【读者畅想】樊宪雷(中央政策研究室,编辑):今年我就会有自己的房子,未来五年希望拥有一辆中档家庭轿车,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指标2: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

  【专家解读】白和金说,我们的GDP年均增速只定在7.5%,主要是中央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考虑。

  过去我们曾达到过9%,但多是粗放型增长,使资源环境压力明显加大。能源被低效率地大量消耗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每年造成的GDP的损失能占到增幅中的1.5到2个百分点,如果扣下这些损失按照绿色GDP来核算,我们过去实际上的增长也就是7.5%左右。在“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的22项指标中,有8项约束性指标,其中环境指标是第一次成为约束性指标,这意味着这是一个必须完成的指标,意味着如果不顾环保的要求去单纯追求高增长率是不允许的,国家会用各种手段来制约你。这更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种手段,因为作为约束性指标,中央将把环境因素纳入各地政府的政绩考核中。7.5%的经济增长容易实现,但要按照科学发展观和绿色GDP来衡量,需要很大努力才能实现。

  【读者畅想】胡洪亮(北京环保局办公室,公务员):希望我们的城市越来越干净,增添更多的蓝天和鸟语花香,相信我们的未来会充满阳光。

  

“我们的未来充满阳光”

  展望“十一五”指标3: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5%,城镇新增就业4500万人

  【专家解读】白和金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5%,这个指标不算太高,“十五”规划的这一目标是5%,实际上却达到了9.6%,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5%却费了好大的劲儿才实现。“十一五”期间农民增收的难度仍然不小。因此不但要增加农民来自农业的收入,还要增加他们来自非农业的收入,增加对农村和农业的财政投入,城市支持农村。对城镇来说,很可能超过年均增长5%的目标,但问题是怎样使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有效控制,体现公平分配的要求。

  白和金说,我国的就业问题较为复杂,存在着原发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体制性失业等不同类型。随着新一轮产业升级和国企改革,产生了部分下岗人员,有些新行业出现了劳动力替代,形成大量低素质的一般劳动力,而新技术、新产业又需要高素质高技术人才,形成结构性矛盾。因此,今后要加强劳动者的教育培训,打破户籍在内的人员流动上的体制性障碍,形成学习型社会。白和金说,5%的失业率水平,如果有及时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跟上,这个水平是社会可以承受的。

  【读者畅想】宋义家(山东省莒县招贤镇小罗庄村村民):去年我家的枣林规模扩大了,收入1万多,农民致富,政府的技术信息很重要,希望以后大枣的销路越来越顺畅。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