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医改更忌"病急乱投医"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18日10:07 东方网

  蒋元明作品集

  面对“看病贵看病难”的热点问题,今年两会政协医卫组联组讨论会上,卫生部长高强提出了对社区医院的框架设想:预防保健为主,为常见病、多发病提供基本医疗,服务模式主动上门。

  自《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被审议原则通过,“十一五”规划提出发展社区医疗,社区医院逐成为焦点,更在“两会”受到热议。其基本目标是“大病进医院,小病在社区”。一来缓解头疼脑热、慢性病“扎堆”大医院,中小医疗机构少人问津;二来,建立长期关系、病历档案,社区全科医生对居民健康更了解,治疗更具针对性。费用上实行低价位,用药由政府统购统配。投入以地方政府为主,实行“收支两条线”。对一些慢性病还将探索医保费用包干,患者少花钱,节省医疗费,医生有奖励。照这样看来,社区医院是基本医疗的“兜底”,社区医生是控制医保支出的“守门人”。也就是说,只要社区医院搞起来,“看病贵看病难”就有可能得到相当化解。

  如果社区医院真能发挥如此作用,当然再好不过。但对经历过医改不成功的许多人来说,还是心存疑虑:现有体制下,各地社区医院能否如愿建立、健康运转?会遇到哪些拦路虎?

  实际上,医院建设无非是看两方面:一是人员素质、二为设备器材。社区医院需要全科人才,说白了就是“万金油”医生。可由于这行难“冒尖”,不仅许多医科学生不感冒,以往的保健医生、急诊医生职称待遇也常常受冷落。目前医学院校也缺乏此类全面教学与方案,人命关天,大量培养“多面手”绝非易事。社区医疗机构被列为事业单位,低价不图利,还要“不低于大医院待遇”,不赚钱,还会亏空,全靠政府投入。可如今地方财政都在“哭穷”,搞社区医院又不是三两家的事,未来经费保障、硬件投入能有保证吗?社区医院规模小,如果设备再过于简陋,待遇保障成问题,靠啥吸引留住人才?事实上,一些传统社区医院已在面临医生年龄老化,门诊量严重不足,收支缺口大,设备陈旧没钱换等等问题。如果这些不能得到改善或解决,新社区医院不仅建立难,投入运转也可能会举步维艰。

  最近一段时间出现的平价医院、社区医院两种倡导模式,均提出低价,地方政府为投资主体方针。尽管初衷都是缓解群众看病难,也体现出了政府强化自身职责的态度,但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各级财政相对独立,没有具体建设数量与投入指标,约束力与真正效果都是未知数。而平价医院、社区医院、还有众多“公姓”大医院,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发展侧重、思路倾向同样不甚明朗。更重要的是,种种举措并没能触及拥有最多医疗资源的大医院,以及以药养医、灰色收入、乃至医德医风等被广为诟病的根本。不少人依旧困惑,一些事始终让人感觉不到位,有“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甚至“病急乱投医”的感觉。

  全国政协委员、前卫生部副部长朱庆生的话,也许更有助于了解当前医改的困境——“关于医疗改革试点方案,卫生部门曾多次修改,多次提交国务院,但因为难以协调,最终没有得到批准。原因一是由于政府投入不多,试点城市积极性不高;另一个原因是政府对改革举措的考虑还没有成熟,不想贸然行事。”

  看来,国情所限,社保无法“大包大揽”,这也许是我们必须接受的现实。目前各种医疗措施可能依然处在探索阶段,甚至是在解决燃眉之急。但也传达出这样一个信息——高层一直在高度关注,审视思考过往医改之弊,谨慎权衡,寻找求解途径。而对各级政府和领导来说,不能等,不能总拿“财政不足”作挡箭牌,要积极探索,努力创新,为全面医改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无论是平价医院也好,还是社区医院也罢,既不能病急乱投医,也不能伸着脖子等;如果大家都等着现成的东西,坐而论道,那天天面临生老病死的老百姓也能等吗?


作者:蒋萌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