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春风行动为农民工送春风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19日02:10 新文化报

  农民工进城20年,本报推出特别报道——春风行动为农民工送春风

  开栏语

  他们是一群普普通通的打工者。火车站里,他们扛着铺盖卷步履匆匆;城市建筑工地上,他们挥汗如雨;工厂流水线上,他们重复着枯燥的劳作;夜晚的背街马路上,他们拖

着疲惫的身体,接受着投过来的异样目光……

  从“农民工”到“新市民”,他们成了渐渐融入城市的“外来妹”。然而,找工作难、讨薪难、生活缺乏保障,却成了他们与这个城市的磨合中付出的代价。

  1986年,我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达105万人,农民工进城的浪潮高涨。20年来,他们经历着怎样不为人知的艰辛生活?他们怎样融入城市这个群体?他们如何避免打工路上再次跌跌撞撞?本报从今日起,为您推出农民工进城20年特别报道——春风行动。

  农民工

  主要是指户籍身份还是农民,有承包土地,但主要从事非农产业,依靠工资收入生活的人员。狭义的农民工一般指跨地区外出进城务工人员。广义的农民工包括在县域内二、三产业就业人员和跨地区外出务工人员。

  农民工进城

  建国以来,吉林省农民工进城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隔断和停滞时期(1949~1978)

  农民工流动基本置于政府的严控之下。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就业制度、住房分配制度和教育制度,使得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甚至由城市向农村“倒流”。

  2.启动与拓展时期(1979~1988)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农村原有经济体制被逐渐打破,为农民工向城市转移提供了重要的可能。但在改革初期,由于农民自由流动的意识淡薄,只有距离城市较近的一些零散手工业者开始进城,数量很少。

  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农村劳动力过剩问题开始凸现,到1986年,全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已达105万人。

  这个阶段由于城市产业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地区间的发展差距逐渐拉大,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进城,在80年代形成了一个比较高涨的农民工进城浪潮。

  3.调整与新的发展时期(1989至今)

  1988年农民工进城的规模为21万人,1989年下降为20万人,1990年进一步下降为17.8万人,到90年代中后期,下降到每年不足15万人。

  进入2000年以后,基本上平稳运行并有所回升,农民工进城处于新的发展时期。2001年全省进城务工的农民约有160万人,目前仍有不断增加的趋势。春风行动 2006年2月10日至4月10日,在全省组织开展以“进城求职,帮你解难”为主题的“春风行动 2006”活动,是第二次全国性大规模宣传活动。

  又是一年开春时,相信今年全省专门针对农民工的“春风行动”,会让更多的农民工在就业路上少些荆棘,多些平坦。

  活动目的

  此次活动目的是进一步规范和开放人力资源市场,使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者外出务工前,在县乡免费得到政策咨询和就业信息。

  求职期间,在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得到免费职业介绍服务;就业后,自身的合法权益切实得到保障。

  活动内容

  此次活动包括5方面内容:

  一是全面开放公共职业介绍服务机构,以多种方式为农村劳动者提供免费就业服务。

  二是推荐一批民办职业中介机构,并通过广泛宣传,引导进城求职的农村劳动者到合法职业中介机构求职(今年全省暂推荐19个民办放心职介机构)。

  三是打击非法职业中介机构。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对民办职业中介机构进行检查,并根据举报投诉查处取缔非法或违法中介机构,严厉打击假借职业介绍活动实施诈骗的各类违法行为。

  四是开展农村劳动者进城就业权益保护专项整治活动,清理取消针对农村劳动者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不合理限制和乱收费,完善劳动合同管理制度。

  五是在各级人力资源市场、车站等人员流动比较集中的地方免费向进城求职的农村劳动者发放“春风卡”和就业维权宣传品,使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者尽快了解相关就业信息和维权知识。

  人物

  农民工刘保国的难题

  刘保国,34岁,九台市二道沟乡人

  采访地点:长春市永春人力资源市场

  “刺……”一个烟头被小刘重重地碾在脚下。看着烟头上最后一颗火星变得暗淡,小刘叹了口气,抬起头把目光对准了眼前的人力资源市场。

  和小刘目光碰撞的只有一张张无奈的脸。“哥们儿,今儿咋样啦?”看到小刘扭变形的脸,同样来城市里捞饭吃的哥们儿凑上前来。可能是经常往返于“在人力资源市场找工作——失去工作——返回人力资源市场再找工作”这个循环中,很多农民工成了朋友。而且,这个圈里还在不断注入新的“血液”。

  无奈:条件不好走出家门

  要说进城打工的经历,小刘也算得上“元老”级了。上个世纪90年代,看着村里年纪差不多的都进城找活,小刘也跟着来了。其实,如果不是家里条件不好,他也下不了这个决心。然而,十几年过去了,找工作,丢工作,再找工作,小刘经历着也慢慢麻木着。

  窘境:住的是四下透风的房子

  小刘清楚地记得,踏进城市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工地打零工。当时快入秋了,小刘和伙伴们委在工棚里,一个长长的木板搭成的通铺上。房子四下透风,以至于夜里小刘都不愿翻身,怕把身子底下的热气放跑了。

  “苦是苦,但是来了不是为享福。”一想到这儿,倔强的小刘啥都能忍。小刘说,他身边不少人都是抱着成为一个城里人的梦想来打拼的,而经常性的碰壁却打退了不少人。

  遭遇:打工钱经常被克扣

  一年辛苦到头,大家最盼的就是年终把血汗钱带回家。小刘说,有的打工地挺好,三两天给回工钱。可有的地方工资开得不全,小刘也没少受气。“打官司,对自己也没好处。”每次小刘想到这儿,也就打消了讨薪的念头。其实,小刘现在也不知道关键所在,他除了和对方达成口头协议外,从来没动过签劳动合同的念头。

  “自从温总理提出不拖欠农民工工资以来,不给钱的明显少了。而且现在我也长心眼了,看着对方把握就谈,不把握就拉倒。”小刘用自己最简单的办法进行自我保护。

  歧视:城里人不能宽容地给予尊重

  小刘进城十来年,逛商店的次数都是有限的。“不是咱不愿意去,但就是咱们这身打扮……你们城里人对咱那出儿,实在让人受不了。”小刘说有时从大商场路过,没等他进门,门里门外人瞅他的眼神就让他心凉半截。

  “不光是看咱眼神不对,就是说话也挺不尊重人的。”小刘说,有一回他打工的地方想减员,就故意拿话刺激他:“三条腿的蛤蟆找不着,两条腿的人可有的是,这活你爱干不干,离开你地球又不是不转了。”就为这话,小刘说啥也没肯留下。

  压力:工作一天比一天难找

  “撇家舍业的来这儿,大家心里就奔着好好努力,找个好工作,当个城里人,可现在工作越来越难找……”小刘说,他现在越来越感觉到找工作的压力。

  小刘说,十多年前进城打工的不多,能提供工作的还不少。他找工作,只要肯出力,当天就能找到。可现在,下岗、失业的城里人增加,就让只能出力的农民工不占一点优势了。

  现状

  四大难题困扰农民工

  据粗略统计,我国现在常年在城里打工的农民工在1.4亿到1.5亿之间。许多行业都是农民工为主体,例如建筑工人中农民工就占到80%以上,农民工对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然而,找工作难、讨薪难、看病难、生命安全没有保障等突出问题仍困扰着他们。

  问题一:小病靠扛 大病靠运气

  在城里,市民有个头疼脑热的算不上什么大事,可对于农民工来说就不那么简单了。少则几十元,多则上百元的医药费,简直就是望尘莫及。“小病靠扛,大病靠运气。”是大部分农民工的心态。由于没有医疗保险等措施,农民工一场病,往往就可以拖垮一个家庭。

  有关资料显示,农民工生病后有65%的人都拖着。实在拖不好,有87%的人才上药店或个体医生处买药,只有8.7%的人上医院看病。

  在记者的采访中,从榆树来长打工的张保全大哥告诉记者,他在一家小饭店做杂工,一个月600元钱,去年他感冒实在扛不住了,就去了城郊最便宜的医院,可连吃药带打针的也花了100多块,将近他一周的工资。

  问题二:挣钱不容易 讨薪更难

  辛苦一年到头,拿着血汗钱回家,是农民工累死累活打工最大的盼望。然而,当多数人在暖烘烘的火锅旁感受亲情时,他们却在马路边,天桥下瑟瑟发抖。没有地儿住,没有暖和衣服,没有一顿饱饭,甚至连回家的路费都没有。

  据有关资料显示,到2003年11月,全国进城务工农民被拖欠工资在1000亿元左右,建筑企业拖欠工资的比例高达72.2%,仅有6%的农民工能按月领取工资。

  截至2004年12月31日,全国已偿还农民工工资331亿元,偿付比例为上报拖欠总额的98.4%。由于国家对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高度重视,绝大部分农民工能拿到工资回年过年,但是对于那剩余的1.6%农民工来说,却是未知数。由于缺乏法律意识,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农民工讨薪路也是一路荆棘。

  问题三:安全保障缺失

  矿难、堕楼、塌方……每一次灾难事件都意味着死亡人数的增加。由于许多农民工文化水平低、专业技能差,促使一些农民工在选择就业时“只要能钱挣、什么都能干”,导致一些安全事故中,农民工受到的伤害最多最重。

  据了解,在近年来少数地方发生的煤矿冒顶、矿山塌方中,90%以上的伤亡人员都是农民工。

  问题四:1/4农民工子女自卑

  据有关资料显示,由于国家对农民工子女进城读书政策的放开,目前我国随同父母进入城市的儿童约有近2000万,流动儿童成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

  但据抽样调查显示,有近1/4的流动儿童因认为受歧视而自卑,一些农民工子女已经出现了一些心理问题。

  “城里人看不起我们,你们有钱,我们没钱,我们是乡巴佬。”一些农民工孩子曾对记者这样说。

  据相关人士介绍,大部分的农民工子女有很强的自卑心理,他们性格大多内向,不容易与同学和老师沟通。由于随同父母流动而频繁转学,使得一些农民工子女错过了最佳受教育的时期。而这对他们价值观的形成会造成很大影响。今后,这些孩子很可能成为社会的特殊群体。

  分析

  农民工要认清不足

  “现代社会,如果农民工不更好地认识自身,找工作会更难。”王慧在永春人力资源市场从事中介有十来年了,面对一拨又一拨来找工作的农民工,她发出这样的感叹。

  思考一:技术含量低 只能干大老粗

  “现在,两个工种最好找,一个是力工,一个是保姆。”王慧说,这是因为这两个工种技术含量低。现在来找工作的农民工,七成以上觉得能吃苦就行,而且是打短工。至于技术不技术的,他们根本没有考虑。

  但现在劳动力需求市场更趋向技术含量,即使是找保姆,雇主也是可着接受过培训的挑。“现在政府免费提供一次技术培训,可不少人觉得自己就打个零工,用不着那么麻烦。其实,他们没有真正认识到,这才是同等条件下应聘的法宝。”王慧说。

  思考二:不看重用工合同 怕被人牵着鼻子走

  “生活中,我经常碰到有农民工因讨薪发愁的事,可很多农民工不愿意与用工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王慧说,有的农民工觉得这一纸合同没什么用,甚至是被人家牵着鼻子走;有的则认为,就是个干活,用不着那么麻烦,弄那么多程序;还有的,觉得就是签那么张纸,根本起不到啥作用。

  思考三:供过于求 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

  看着人力资源市场里越来越少的中介,王慧也颇为感慨。“10年前,这里找工作的人满满的,中午都忙得吃不上饭。介绍一个按30元计算,一天能有4000元至5000元的收入。而现在,虽然招工单位在增加,但随着下岗失业人员加入竞争,加上一些农民工技能低下及对岗位的挑剔,一天能有100多元的收入就不错了。原来20多家中介所,现在就剩9家了。”王慧说。

  ★我省农民工构成★

  从年龄看 95%以上都是青年和壮年,平均年龄27岁左右,18岁~35岁的人超过了80%,36岁~59岁的不足20%。

  从性别看 男性约占3/4,女性约占1/4,但近年来,女性所占的比重有逐年增大的趋势。预计未来随着城市第三产业发展力度的加大,女性的比例会继续增大。

  从婚姻家庭状况看 已婚与未婚者大体相当,已婚者占52%左右,未婚者占48%左右。其中男性中已婚者多于未婚者,女性中未婚者多于已婚者。

  从文化程度看 进城农民工的文化程度明显要高于农村非外出劳动力,其中文盲半文盲占9%,大大低于农民中的文盲半文盲20%的比例,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13%。

  ★服务手册★

  进城就业有啥途径?

  农民在劳务输出地可参加有组织的劳务输出,由输出地劳动就业管理机构统一输送到劳务输入地务工。

  自己选择务工地的农民朋友,可通过下述途径寻找工作:

  ◇由务工地劳动保障部门、人事部门主管的职业介绍机构介绍就业;

  ◇由社会团体、街道、社区等举办的社会职业介绍机构介绍就业;

  ◇通过亲戚朋友或老乡介绍工作;

  ◇通过电台、报纸、刊物、互联网等媒体了解用工信息。

  职业介绍有啥程序?

  ◇办理求职登记。办理时需要提交自己的学历证明、职业资格证书、技能上岗证书等。

  ◇填写求职登记表。可先向工作人员咨询,接受职业指导,明确自己的求职方向后再填写。

  ◇推荐就业。

  ◇面试。求职者持职业介绍机构开具的推荐信,到用人单位面试。用人单位和求职者相互满意,即可签订劳动合同。

  工资被克扣或拖欠怎么办?

  ◇这里说的拖欠工资,是指用人单位非因不可抗力的原因,在农民工与用人单位约定的付薪日满后未支付或未全额支付农民工工资的行为。这里所说的克扣工资,是指用人单位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及其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扣减农民工工资的行为。

  用人单位克扣或者拖欠农民工工资的,应当在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规定的期限内全额支付工资,并应当支付相当于被克扣或拖欠工资50%到1倍的赔偿金。

  进城务工权益受损如何维权?

  ◇权益受到用人单位或非法职业中介机构等侵害时,可以向当地劳动保障监察机构投诉。

  ◇与用人单位发生劳动争议后,可按照以下程序解决:(1)双方自行协商解决。(2)提请劳动争议仲裁。(3)向人民法院起诉。

  解除劳动关系工资怎样拿?

  ◇农民工工资计发到劳动关系解除或终止之日,用人单位应当3日内一次付清。 本报记者 刘丹/文 阚旋/图

  农民工撇家舍业来到城里,就奔着找个好工作改变现状

  擦亮眼睛抓住每个就业机会(新闻编辑:)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