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就业诱惑”的前景在哪里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19日06:00 光明网
肖擎

  3年服务期满且表现优秀、并愿意继续留在农村乡镇学校任教的“资教生”,由湖北省教育厅出资选送到国外攻读硕士学位;每人每年下拨5000元专项补助和奖励资金。今年湖北省教育厅新增上述两项优惠政策,继续选派1000名大学本科毕业生到农村乡镇学校任教。(3月11日《中国青年报》)

  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多,高等教育越来越下降为满足马斯洛需求曲线最低

层次的工具,即它首先被用于解决生存问题。一般来说,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抑或当地方基层也以高学历为基本就业条件时,政府并不需要引导大学生就业,社会本身就会逼迫他们选择适于形势的就业需求,但是实际情况并不如此。

  我们时常见到这样的现象,当毕业生选择大中城市就业还是当前社会现实时,政府往往因为“扩招压力”而试图靠就业分流来解决难题。比如说鼓励他们到农村就业,到西部地区就业,甚至摆出各种各样的优惠条件,企图让他们成为基层人才储备的“永久基石”,让大中城市缓口气。更有人洋洋自得,称现在的大学生已经转变就业观念,目光更切实际,这是社会的可喜现象,是青年的骄傲。但我们几乎可以肯定,这不是政府鼓励的功劳,而是社会秩序的无形逼迫。

  我们也经常见到“软暴力”的说法,用指那些为达到自私目的而动用的“伪人性化”手段。当教育扩招之阀堵不住时,就得鼓励学生下基层,进西部,就得高喊“扬帆正逢时”,“成熟的人生观”,“高尚的青年品格”等等。当然,这些可贵的社会品质都是我们需要的,可是说实话,有多少人愿意把自己的孩子交付大山田野,让他们营养不良,让他们与现代社会的发展隔离开来,特别是那些鼓励毕业生到艰苦的环境中接受锻炼的号手们,他们的子女在哪里?我们不得而知。

  一个人的工作态度有时并不代表他的真实心理,尤其是那些被人民赋予权力的人。他们为了维护正义公平的形象,往往在社会上鼓吹一种高尚的情操,比如诱惑毕业生到艰苦地区就业,尽管按照他们的思路,社会可以发展的很美好,但是我们清楚地看到,如此做法的背后,掩盖着的却是“大跃进”式的教育发展带来的深层次问题。这些问题无法用暴力解决,即不能强行把毕业生赶到边陲去,而只能通过各种诱人的条件让他们死心塌地地留在他们内心并不想留的地方。

  我们也可以想象,为了让一个本科毕业生永久地留在乡村小学,而给他“国外留学”的优惠,这种做法的功效有多少。如果一个本科毕业生足以胜任小学教育,通过公共财政送其出国,至少说明出这个主意的人知道这些毕业生的心机不纯,即使让他们进北大、清华都无法安静其心灵,唯有出国。那么一个心灵并不安静的人留学归来,又有多大的可能留在原地,这就就是不言自明的事实。

  可以说,类似“国外留学”这种“就业诱饵”本身就透露出十分荒唐的留人思维。它既干扰到正常的教育秩序,即我们长期存在的通过权力“自己送出去,再也不回来”的做法,同时又更加让就业制度变得扭曲复杂。所谓的“就业诱饵”已经成为一种缺乏理性的压迫性做法,当前社会根本就不适合它发展壮大,甚至其本质就是强制的,霸道的,得意的,其前景何在,不可谓不渺茫。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