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塑造本土化的现代文明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19日08:23 新京报

  民族文化传统具有其民族的性格,延续的传统可以为快速变化中的人们提供相对稳定的心理环境,帮助人们更好地适应现代化带来的巨大的文化冲击,是民族现代化不可或缺的文化资源,是滋养民族成长的极其可贵的文化母乳。

  蒋劲松

  台湾同胞的翻译常兼顾音义,时有令人叫绝的译法,如将现代化(modernization)调侃地翻译为“妈的奶最腥”,很是触目惊心、发人深省。

  全球现代化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全球范围内文化多样性迅速丧失的过程,起源于西欧的地方文化成为普适的标准。即使像中国这样具有悠久的历史、虽几经外族入侵而文化传统却绵延不断的国度,也面临威胁。从民国时立法废除中医,到历史学家怀疑夏商朝纯系子虚乌有;从思想界领袖提倡“不读中国书”、“废除汉字”,到曾经的全面破“四旧”;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大的文化浩劫,居然是在现代化的旗帜下进行的。如此,将现代化翻译为“妈的奶最腥”,谁曰不宜?

  当然,这种极端排斥传统文化的做法今天并不流行,更流行的做法就是所谓的“整理国故”,用今天更加时髦的语言说就是“用科学的方法挖掘传统文化资源”。不用说,这种态度看起来对传统文化更加友好,肯定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积极的成分,而且一分为二的态度也是比较公允的。然而,问题在于这种评价仍然是以西方的价值观为标准,本质上仍然不脱西方中心主义的窠臼。

  在这种思路中,中国传统文化只有作为研究对象的价值,只有作为加工原料的价值,一句话,只有外在的、工具的价值,本身内在的价值完全丧失了。因为传统文化自身的评判标准被无情地抛弃,传统文化对自身的解释被当做神话,失去了信用。

  在此标准统治之下,要想捍卫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只有两种道路。或者扭曲真相,宣称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在西方近代文化的意义上符合科学。这种叙事策略,无论其在捍卫传统文化价值方面发挥了何等重要的作用,在学理上都有难以克服的困难,难免伪科学之讥。或者拓宽和改变科学的含义,从而可以表彰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可是这种修辞策略,一方面与习惯用法不合,另一方面批评者仍然可以将西方近代文化意义上的科学、民主等奉为标准,而贬斥所谓东方意义上的科学、民主等,因此传统文化仍然逃不了文化失语的困境。

  正因如此,近代以来许多愤激之士才会如此激烈地反对中国传统;现实的一切不如人意、现代人的无能、懒惰、愚蠢,才都会一股脑都归罪于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已经沦为替罪羊。这种局面实在是由于在片面理解的现代性话语霸权之下,“有奶就是娘”,传统文化处于深刻的失语状态所致。而狭隘的唯科学主义正是导致全面排斥传统文化的一个主要思想根源和表现形式。

  如果深入研究的话,就会发现,将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否定传统价值的思想和实践,其实也是不断遭到批评的。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历史表明,凡是在现代化和保留传统之间关系处理得比较好的国家,其走向现代化的道路就相对平坦,少走弯路,付出代价也较少,如英国的光荣革命。反之,现代化道路则坎坷崎岖,代价惨重,并有反复,如法国革命等。我国近代以来,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建设严重不足。相较之下,同属东亚的日本、韩国、新加坡、以及我国台湾地区,传统文化的延续都做得比较好,其现代化进程也相应地迅速、平稳。

  当然,各个国家地区在现代化过程中,各自情形不同,所处时空环境不同,历史发展也有许多起重要作用的偶然因素存在。但不可否认的是,民族文化传统具有其民族的性格,延续的传统可以为快速变化中的人们提供相对稳定的心理环境,帮助人们更好地适应现代化带来的巨大的文化冲击,是民族现代化不可或缺的文化资源,是滋养民族成长的极其可贵的文化母乳。

  近年来,中国大陆的民众和学界日益体认到传统文化的可贵,采取各种形式来回归传统,接续民族文化的血脉。无论是遍地展开的儿童读经运动,还是发端于北京大学学生的一耽学堂;无论是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的建立,还是民众对传统节日的热望;无论是传统书院的悄然复兴,还是企业家们对国学的热衷;从中医科学研究院的成立,到历史学走出疑古时代;这一切都透露出在全球现代化浪潮冲击下,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进程并行不悖、共生互助的喜人信息。在此形势下,深入体会现代化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辩证关系,以一种兼容并包、雍容大度的心态从事文化传承和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当然,在这种向传统文化回归和复兴的种种努力中,也难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反思和及时纠正。关键在于,我们既不能把传统当做可以按西方文化传统利用的资源来对待,也不能把传统当做必须僵硬继承的固定模式,而应该把现代化过程和传统都当做不断展开提供新可能性的社会实践。评判标准不是脱离了西方原始语境的舶来文化和观念,而是我们当下活生生的社会实践。这样,以当下的现实生活作为根基,批判而有温情地深入具有历史根源的传统,塑造本土化的现代文明。

  作者系清华大学副教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