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学校,别曲解了“勤工俭学”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0日00:00 红网

  几年来,兰州市红古区海石湾第二小学要求学生每学期向学校缴定量的啤酒瓶和纸盒。为了帮助孩子完成任务,有些不喝啤酒的家长不得不从小商店里收购。日前,当学校再次对学生下达“任务”后,有气愤的家长向报社投诉。学校老师则告诉记者,这是为了勤工俭学,一方面增强学生的节约意识,另一方面也用以增加学校的活动经费。(据《兰州晚报》)

  据介绍,学校的做法是经过区教育局同意的,并非擅做主张。而此举既能够引导学

生的集废意识,又能增加活动经费,也是一举两得。那么,为什么会遭到部分家长的反对呢?依笔者看,其原因在于:一举两得只是一种愿望,而现实却是将负担转嫁给了家长,成为变相的多收费。问题出在哪呢?

  先说节约意识一端。让学生缴废品是否能增加学生的节约意识呢?未必。或许学校的出发点是引导学生:无论是走在路上,还是在哪里逗留,看到啤酒瓶或纸盒赶紧捡回来。但常识告诉我们,这两样东西并不常见(真正常见的是塑料袋、废纸片等不能卖钱的污染物),即使有也早被走街串巷的破烂王们捡走了。所以,集废的场所只能转移到家里。但家里的这些东西哪用得着孩子劳神呢,家长们自会想着积攒起来卖钱。结果现在,家长没有支配买卖的权利了,只能让孩子带到学校让学校卖。于是,对孩子的要求成了对家长的要求,学校看似只是要了些“废”品,实则是以实物的形式多收了钱。

  再说增加经费一端。就这一点来讲,倒确是实实在在见到了成效。据老师介绍,学生交上的废品能卖1000多元。这些钱对于财大气粗的名校或许不算什么,但对于经费捉襟见肘的一般学校,却能派上不小的用场。但是,“名不正则言不顺”,依照以上的分析,这些钱其实是变相多收费而来,即使效果再好,也不应鼓励。

  客观分析,让学生收集废品,与勤工俭学根本就不搭界。顾名思义,勤工俭学就是学生在学习之外通过劳动获得一定的收入,用于学习或者学校办学。因此,如果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某种劳动获取一定的收入,甚至就是组织学生上街捡废品卖钱,也算是勤工俭学。但仅仅要求学生缴废品,却不问出处,只能将责任转嫁家长,从而曲解了勤工俭学的意义。

  而或许,学校的深意就是缓解经费困境,这就更不应该了。办学难的解决之道,只能是政府增加教育经费,并一定程度上向薄弱学校倾斜。而采取变相多收费的办法,即使再有效,也不足取。

稿源:红网 作者:王希忠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