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年入十万如何抵抗重大疾病风险?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0日09:41 南方日报

  编者按

  新华社《经济参考报》近期讲述了一个让城里的中产们唏嘘感慨的故事:一个年收入十万、拥有两套住房的家庭因为妻子患病住院而几乎耗掉家中全部财产,房屋一套变卖,一套出租,丈夫因为年龄大了,无力也无心再像当年那样去拼命赚钱,只得给人打小工糊口。一个中等收入家庭因病返贫跌入社会底层。看病难、上学难、房价高,这是今年两会期间相

当多数代表、委员们认为的“新三座大山”。如何让中产有效规避风险?正如这篇报道最后所说的:“年收入10万元抗不过一场病,壮大中产关键在制度。”我们深知,这个旨在通过购买商业保险、做适当投资、合理配置资产的专题,只是一种提高应对风险(尤其是重大疾病风险)能力的金融理财手段,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产阶层规避风险的问题。我们想达到的目的是:在重大疾病降临,可能使得其中某一人丧失创造财富的能力之时,中产家庭已经准备了一定的现金、保险,给自己和家人一些保障,并能够以资本创造财富维持家庭的运转。

  专题策划刘健东王晖辉

  [保险规划]

  一成收入用于购买商业保险

  拿着郑某一家三口的经济概况咨询多位保险专业人士,他们都认为郑的家庭情况在中国大中城市里再普遍不过了,而凭借稳定收入生活的郑家三口想要抵御未来因疾病、意外事故而导致的重大经济风险,合理安排医疗、教育及养老支出,则有必要从其年收入中划出一定比例来购买保险。保险业有一个公认的比例,就是总保费支出为家庭年收入10%为宜。

  为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人重点投保

  以郑家年收入税前16万元为例,则每年用来购买保险产品的支出可以为1.6万元。平安保险公司人士认为,购买人寿保险首先要考虑意外伤害险和重大疾病险,然后是教育及养老保险,尚有富余再购买看重回报的投资型险种。

  多位保险专家人士表示,投保的重头应是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人。在郑某的三口之家,郑先生的年收入占整个家庭的六成多,当然是经济支柱,在每年1.6万元的保险预算中要占一半,可购买意外、重大疾病及养老保险。郑太太的意外和重大疾病险的支出一般占全家的三成,而购买儿童险占家庭总保险开支的两成就足够了。此外,每年保费100多块的家庭财产险必不可少。

  夫妻首选意外险

  在郑先生约8000元、郑太太约4800元的年保险预算中,专家建议夫妻俩首先考虑购买意外险和重疾险。

  一般来说,意外险的保额应该是本人年收入的5—10倍为合适,如年收入10万元的郑先生,至少有50万元的保障为宜,而年收入6万元的郑太太,适合买30万元保额意外险。由于意外险相对地保费便宜保额高,夫妻俩每年只需支出近千元就能达到足够的意外风险保障。

  确保重大疾病险保额足

  而重大疾病则应该按照疾病的平均医疗费用来设计,如一般的重大疾病的治疗费用一般在10万—20万元之间,因此重大疾病应按照这个来设计。投保人可以根据家庭病史的主要病症在现今的医疗开支水平来做重疾险预算。

  相对于意外险,重疾险的保费就相当贵了,估计34岁的郑太太每年要花去3000余元才能得到20万元重疾保障。同样,36岁的郑先生也会在重疾险上花去约一半的预算。

  就购买的险种来说,重大疾病险有疾病种类方面的限制,建议应尽早、足额选择终身的险种为宜。

  为孩子支出两成教育基金

  “中国父母在给孩子买保险时存有相当大的误区,就是觉得给子女保得越多越好,大人甚至为了孩子宁愿省下钱来自己不买保险。”友邦保险公司人士表示,中国父母的爱子之心谁都能理解,但保险的原则是“先大人后小该”。

  大多数中国父母为子女买保险的关注点并不在赔偿额度上,“因为人没了保险还有什么用呢”,而是给孩子成长、念书提供资金支持。专家建议父母给子女买保险先要满足基本的保障需求,最好的搭配是,把提供教育基金为目的的年金保险作为主险,附加重大疾病险意外险。

  儿童重大疾病险确实有增大投资的必要。考虑到儿童一旦生病,尤其是白血病等重症,开销可能相当大,专家建议重大疾病险保额宜在20万—30万元之间。

  儿童险的缴费年限不宜太长,控制在10—20年为好。

  本报记者夏倩

  家庭保险规划

  意外险重大疾病险教育基金家庭财产险其他保险

  郑先生1000元5000元100多元2000元

  郑太太1000元3000元800元

  孩子3200元

  [现金管理]

  以低风险基金替代定期存款

  生活中不少有房、有车,生活美满的家庭,因为有人突发重大疾病,突然需要数量巨大的金钱,为了筹措治病的资金,只能仓促间把一些盈利能力不错的资产仓促间变卖掉,到最后病好了,但生活质量也大大下降。

  成语“量入为出”就是家庭现金流管理最朴素的思想,也深入到每个家庭中去。这里我们主要探讨的是在家庭理财中,如何针对类似重大疾病这样突然的现金需要,有计划进行防御性的安排。

  投资理财的目的,是为了让财富增值,家庭财富规模越大,意外发生时所受影响就越小。但现金管理必须注意不能过度关注收益率,因为收益率往往跟风险成正比,跟流动性成反比。

  例如,房地产投资。由于最近几年广东楼市升温明显,不少市民从楼市投资中尝到了甜头。但从变现能力来看,房地产投资变现能力较差。一宗房地产交易,从放盘到成交到最后拿到款项,快则一个月,慢则二、三个月。而且急售的话,往往要折价。

  股票投资的变现速度很快,当天卖出,第二天就可以到账。但发生现金需要时,未必是好的卖出时机,被迫斩仓会遭遇不必要的损失,行情不好尤其如此。购买凭证式国债如果不到期就卖出,利息损失也不少。投资偏股型基金相对好些,因为相比较股票而言,即使行情不好,其净值也不会下降很多,被迫赎回时面临的损失幅度较小。

  相对较好的安排,就是在家庭投资组合中配置一些收益虽然偏低,但风险较低、流动性较好的投资产品。货币市场基金和其升级版的中短债基金是个较好的选择。货币市场基金的比较基准是一年期税后定存利率,中短债基金比较基准是二年期税后定存利率,但流动性大大好过定期存款,随时赎回也不必担心利息损失。相比较而言,中短债基金收益率较高,但组合期比货币基金长,风险也相对较高,在利率波动时,中短期债券基金的净值波动一般会高于货币市场基金。

  本报记者贾肖明

  [案例]

  郑某,企业中层管理人员,36岁,年收入10万(税前);妻子34岁,企业工作人员,年收入6万(税前);育有一子。双方父母需供养。现在广州市区购有一套房,100余平方米,总价60万,贷款40万。买了一辆车,10万。手中有现金约20万。

  他们面临的问题:

  1、供楼供车,平时开销比较大;2、父母需要供养,小孩要上学,开支会越来越大;3、人到中年,身体健康比以前差,承担风险的能力降低。

  要求:

  1、在保险方面提高保障能力,应对可能的重大疾病以及在重大疾病之后给家人以保障;2、现金最大化效应,产生一定的资金,保障家庭基本生活;3、在突发疾病的时候,能动用资金,资产变现能力强,同时不因变现而使资金本来的收益大幅缩水。

  [案例诊断]

  收入来源单一存风险

  20万元在普通家庭看来不是小数目,何况郑先生还是双职工,有固定的收入来源。但由于上有老、下有小,郑先生还是感到生活压力较大。现在最怕的是老人或小孩生病。因为他是独子,内外两对老人都没有医保,原来都是企业退休职工,医药费全部自理。这20万元如何既使其保值又能稳定增值?有多大收益呢?光大银行广州分行私人业务部理财中心首席理财师郭昭阳对郑先生的情况作了诊断后,开列了具体的理财方案。

  郭昭阳分析,从目前郑先生的资产结构方面看,目前郑先生家庭收入来源相对单一、经济基础较薄弱、投资结构过于简单。现时固定收支比例为25%,表明有继续提高消费的空间,资金积淀能力较强。

  从家庭抗风险能力方面分析,郑先生目前主要存在着三个方面的风险:一是收入来源较为单一,主要夫妻两人的工资收入,虽然每月都有10000元的收入,但没有其他收入了,这样的资金积累进度缓慢;二是家庭成员看似简单,双方的父母和一个小孩,但这样的家庭结构决定其今后的必要消费支出仍将继续增加。

  [理财建议]

  调整投资结构

  郭昭阳根据以上的分析,建议郑先生调整投资结构。鉴于目前的资金基础和抗风险能力,不适宜涉足高风险投资,但投资结构过于简单,可进行适当调整。

  每月沉淀资金滚存

  由于当前国债的收入低于同期的银行定期存款(三年期国债年收入3.14%,同期银行定期利率3.24%;五年期国债年收入3.49%,同期银行定期利率3.6%),站在理财角度不建议购买。

  半年家庭开支备用金2500×6=15000元足以应付日常的生活需要,但完全存活期只能获得0.72%的年收入,建议在银行开立卡折合一账户,在活期账户存入2000元作为家庭的水电、煤气、物业管理费等代扣备用金;另外存入13000元签订月计划协议,享受年收益2.15%税前收益,每年比活期存款收入多45.5元的收益[13000×(2.15-1.8)%]。

  余下的17.5万建议购买光大的挂钩石油价格产品,若一年内石油价格上涨达到10%,则可获得170000×4.25%=7225元,比存一年定期税后年收入3150元高出4075元,增收129%。

  另外郑先生每月资金沉淀比较丰富,所有收入都先滚存月计划账户,累计达到5万元就购买理财产品,则在正常的情况下,每年至少增加5万元理财产品投资。

  建立保险组合

  郑先生的家庭是一个成长型的家庭,保险必不可少,功能上要兼顾人身意外及重大疾病、手术和住院费等补助险种。

  剩下的就是小孩的教育资金,购买略带风险的银行代理的股票型基金,年收益有望达到6%—8%。

  当然,在生活中如果有闲钱,也可于每年以5000到10000元购买高质量的艺术品,一方面提高生活素质,一方面有望享受艺术精品高增值带来的乐趣。

  本报记者朱桂芳

  图:

  绘图:喻焰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