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专题 > 正文

评论:“幸福指数”量化和谐社会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0日16:52 浙江在线

  中国社会科学院最新调查显示,2005年,72.7%的城乡居民感觉生活是幸福的,比上年下降了5个百分点。另有一项调查表明,中国人的幸福感在过去10年中先升后降,与经济发展的曲线并不同步。

  “发展经济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增加幸福感,现在的中国人比20多年前要幸福得多。”致力于“幸福学”研究的芝加哥大学教授奚恺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不过,人们幸福
与否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很多和财富无关的因素。经济越发展,非物质因素对幸福的影响就越来越大,例如人们身体的健康、工作的稳定、婚姻状况以及人际关系等等。”

  “幸福本身是人们的主观感受”,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所长景天魁说,“它往往会和社会的预期不符。”

  “幸福指数”折射执政观变迁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幸福的追求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发展经济是增强幸福的手段,而幸福才是目的。追求人民的幸福快乐,是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身为西安市市长的孙清云知道“幸福指数”这个新鲜名词才一年,就把它变成了整个西安的热门话题。这还缘于2004年的一次“中国六城市幸福感测试”,测试的结果说,全国六大城市的幸福指数从高到低依次是:杭州、成都、北京、西安、上海、武汉。

  “因为经济落后,我们原来都有点自卑,没想到西安百姓的幸福指数竟然排在上海前面。”这使孙清云及许多西安人深受鼓舞,也促使他们对政府的执政理念和老百姓的“幸福感”问题进行了一番研究。在他看来,衡量社会和谐与否,一个GDP指标还远远不够,反映人们主观

生活质量的“幸福指数”可以弥补不足,用以标示社会的全面进步。

  “这是一种进步”,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NGO研究所所长王名认为,“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原有的收入等‘硬指标’已无法反映人们的精神需求和心态差别。提出‘幸福指数’这个概念,正在把原来追求的‘GDP至上论’转向更多元的评价标准。”

  高速发展中依然存在变数

  有专家提出,我国改革在不同方向的不均衡影响了人们幸福感的提升。中国社会调查所2005年的一项调查称,民众最为关心的社会问题中,排在第一位的是贫富差距。在北京社会心理研究所的调查中,市民已连续4年把“贫富差距过大”列为最严重的社会问题之首。

  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王俊秀认为,“这显示出贫富差距已经超越了人们可以接受的心理阈限。贫富差距已经被等同于社会的不公平。”

  “当前中国的社会流动和阶层分化提供了大量让人们比较的情境,竞争加剧也让人产生比较的压力,体会到不公平焦虑的人也会越来越多。”王俊秀说。

  “现在的情况下,有钱的人、没钱的人都会觉得不幸福。”中国社科院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所长李崇富对《瞭望新闻周刊》说。

  在他看来,富有阶层不愁吃穿,但面临如何使自己精神生活充实起来的问题;白领、机关

公务员等中间阶层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都有了很大改善,但是“给别人打工,心理不平衡,收入可以,但精神上受到压抑”。这些人的不满主要是政治参与不够,希望能够当家作主,有主人翁感。

  而一部分农民、下岗工人和城市平民生活不稳定感增加,而且他们的生活水平、收入水平与中间阶层以及富裕阶层的差距太大。所以,“心理特别不平衡,更缺少幸福感。”

  “我们现在面临的首要问题是,相当一部分群体的生活非常困难,根本谈不上幸福感”,王名说,“只有首先改善这部分人的福利状况,整个社会的福利才能得到很大的改善。”

  政府需营造环境,“为人民谋幸福”

  “在当前的中国,解决人们的幸福问题,政府依然是主导”。李崇富说。

  而在一些专家看来,对“幸福指数”的应用还要更真诚一些。奚恺元教授提出,地方政府在运用“幸福指数”时,要特别注意避免三个倾向。

  首先,避免将“幸福指数”形式化。他认为,目前,幸福测量本身还不完全成熟,对“幸福指数”应该主要采取探索的方式,尤其需要从中更多地知道,到底有些什么因素影响了市民的主观幸福感,并随之不断完善施政的指标体系。“如果只注重形式,就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他说。

  其次要避免短期行为。对政府而言,让城市未来的幸福度有长期提高,比提高居民目前的幸福度更为重要。“我们所谓的极大化幸福,并不是极大化今天的幸福,而是要极大化全部的幸福。政府给老百姓一些小恩小惠,可能老百姓短期内会很开心,但是最后,从长期来讲,实际上是降低了幸福。”奚恺元说。

  最后,要避免把幸福的概念庸俗化。奚恺元说,很多人把幸福等同于吃喝玩乐、不求上进,等同于安逸,这也是不对的。主观幸福感同样也来源于一个人的成就感,对社会的贡献,人际关系等等。

作者:

  相关专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