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望文生义说汉字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1日10:25 东方网

  林帆作品集文字成学,是汉语特色,意味深长。汉代称文字学为《小学》;隋唐以后扩大为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的总称。章炳麟认为“小学”之名不准确,主张改为“语言文字学”(我在北大上学时就选修过魏建功教授的《中国语言文字概论》)。这个建议好在语义明确,使现代人不会产生歧义,误以为幼儿唸的小学。

  既成方块字,则音寓其形,义寓其音;形音义俱备就容易望文生义。拼音文字不会

有此异趣。记得小时候我家从广州避难迁居澳门,当时我正升入五年级。母亲带我转学。报名之后老师给我排座位,把我排在一位叫“戈梅英”的同学同座。我一看老大不高兴,明明是个“小囡头”,为什么要同坐一桌?到开学那天我不肯去上学,理由是和小姑娘同桌难为情;母亲拗我不过,只好找老师商量换桌。老师哈哈大笑:“这是小光头”,果然。后来我与小戈成了好朋友,才知道他是梅县人,父亲盼他长大后成为梅县的英才,才给他取这个名字。叫它做“望文生义”不错吧?长大后我喜欢舞文弄墨,只因文化底蕴太浅,常常“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碰到的“望文生义”不绝如缕。且举两个近例——

  近年来常看到把“福”字倒挂,我大不以为然。觉得是牵强附会,又适得其反。我们广东口音的“到”和“倒”,其声不同其意也远。我曾写过文章给报纸副刊提出批评,现在电视屏幕上竟然每天都有童声高喊“福到了”,而且刹那间出现“福”字率然翻倒的镜头,有了形象和动感,更觉出恰是“福倒(dao)”,而非“福”之来临。人们冀盼幸福愉快,而迎来的福却给倒掉了,该多煞风景!为此我大惑不解。“倒福”实在不吉利!

  谁知最近看到有关资料,到底是我错了,这说明自己的无知;光从字面上理解,而不识中国的习惯和典故,做成望文生义的误解。原来这里面蕴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痕迹:“福”倒贴传说起源于清代恭亲王府。有一年春节前夕,大管家为讨主子欢心,写了几个斗大的福字,叫人贴于库房和王府大门上。有一个仆人目不识丁,竟将大门上的“福”字贴倒了,惹起王爷夫人气恼。大管家知道闯了祸,慌忙跪倒辩解说:“奴才常听人说,大人寿高福大,如今大福真的到(倒)了,乃吉庆之兆”。恭亲王一听,觉得也合情理,心想:吉语说千遍,金银增万贯。于是高高兴兴地赏给管家和仆人各50两银子。后来倒贴“福”之俗,由达官贵人传入巷陌人家,就沿袭下来了。这是风俗!

  再一例是由一本书引起的反思。朋友送我的书是为一位燕京校友著名的老教育家任教65周年的结集,书名叫《桃李不言--王季娴校长的求索实践》。内容很丰富:一方面是表彰她为人师表,几十年如一日的忘我事迹,另一方面是庆贺她老人家88岁生日。细读之下,感人肺腑。王校长本人一句话也没说,全书皆同事和学生写的赞美文章。我算了一下,共收文章七十余篇,其中发自学生感言的却三十有余,几占一半。里面领衔带头的第一篇就是她的学生《文汇报》的文教记者浦建平写的《奠基者的求索之路》,洋洋三万多字。可是回过头来看书名,却叫“桃李不言”,岂不是有文题不符之嫌?于是我又好为人师了。明明是“桃李满天下”嘛!桃李喻为学生是毫无疑义的,这许多学生都在发言了,怎么说是“桃李不言”?起码从字面上看不通吧!结果一查典籍恰恰错的又是我。真的,汉语的成语常常包涵着藏而不露的意蕴,只好怪我国学的功底不深,一板一眼却是知其一而不知其二,自己浅薄还说人家用辞不当,心里突然感到愧疚不已!辞书说得很清楚,显然又是我的牵强附会。“桃李不言,比喻实至名归,尚事实而不尚虚声……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言桃李以其花实之故,非有所召呼。而人争归趋,来往不绝,其下自然成径,以喻人怀诚信之心,故能潜有所感也”。看来确是我错了;虚心认错,有错则改,吸取教训则个。

  由此我联想到一个异曲同工的纷争。那是出自一位名家笔下的平常之误。其文有道是“大量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一生最重要的现实遭遇和实践行为便是争取科举致仕……”也许是一时疏忽吧,“致仕”一词不意反其意了。偏偏被一位高手逮个正着,提出批评;作者不买账,弄得差点下不了台。这又是汉字的一字多解作弄人。“致”较常用为“达到”“求得”,比如“致知在格物”(《大学》)、“君子学以致其道”(《论语》);谁想得到这里的“致仕”居然是“交还官职”即“辞官”之意?老实说,换上我也会出洋相的。望文生义嘛!不过,错了我认错,兴许还能吃一堑长一智,何必死要面子,落得个有失斯文呢?有人指正应是幸莫大焉!


作者:林帆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