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总编辑基层采风]秦牧故里的文化味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1日10:59 大华网

  □本报记者陈文波洪悦浩李凯

  提要:潮剧“南国鲜花”绽放在乡间田头,幼儿园五六岁幼童也能“粉墨登场”唱起大戏;散文大家秦牧故居令人向往,正在规划修缮;全新的文化活动中心环境优美,让200多位老人颐养天年、老有所乐……2003年被评为“全省文明村”,2005年荣获“全国文明村”称号,观一村这片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壤,如今孕育出了新时期的文明之花。

  仲春,阳光明媚。我们来到澄海东里镇观一村。吸引我们的是这里丰厚的文化背景,它是“红头船”始发地樟林古港的所在地,是散文家秦牧的故里。“观一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可以说是‘迟来的爱’:起步晚,起点高,发展快。”东里镇委宣传委员朱汉光用了一个形象的说法。

  记者沿着村道,来到观一村的老年人活动中心,只见飞檐凉亭,树木婆娑,清池飘着荷叶,地面绿草如茵。宽敞的大厅里潮乐悠扬,老人们围着电视机,有的看得全神贯注,有的手里弄点活计,边做边听,一派悠闲。“下棋、喝茶,看书、看电视,到院里赏花、散步、锻炼,寒暑假和孩子们一起唱歌奏乐,活动很丰富。我们协会有200多人,一天来来回回100多人次,老人们觉得有意思,日子过得舒坦。”观一村老人协会会长欧锦财说。他告诉记者,建成这个活动中心投入资金达120万元。村里的干部群众、热心的侨胞乡亲,大家一起捐资出力,“众人拾柴火焰高”,办成了事。

  老人活动中心让老人们老有所乐,村里其它的文化娱乐设施也让村民们其乐融融:去年刚建的灯光篮球场,每到傍晚打球的人络绎不绝,跑动、带球、扣篮身姿矫健,吆喝声此起彼伏。最近,占地面积1.5亩的游泳池也已建成投入使用,孩子们一个个成了在自家村里耍得欢快的“浪里白条”。

  让我们意想不到的是,村里土生土长的农民企业家吴亿汉办起了远近闻名的潮剧团。5年前,经营工艺的吴亿汉承包了村里的观一幼儿园。为了让孩子们感受潮汕文化的传统精华,他请来专业老师教孩子潮剧,这一“无心插柳”之举取得了成功。孩子们唱做念打,一招一式有板有眼,不但公开演出,还拍下录像制成光碟,让大人们看得既高兴又“羡慕”。吴亿汉从此和潮剧结缘,他想有一个正规的潮剧团。去年4月,他以自己的观一工艺有限公司的名义成立观艺潮剧团,请来了广东潮剧院导演纪树章及福建东山潮剧团饰演“秦香莲”的名角马丽端当老师,有定期排练计划。团里56名演员,有戏校剧团的专业人员,还有公司员工和周边乡村喜爱潮剧的群众。他们平时在厂里做工,或下地劳动,演出的时候往台上一站,就能把角色演得栩栩如生。剧团目前拿手的有《十三太保》、《红鬃烈马》、《真假西宫》、《狄青出塞》等8出戏。去年9月开始粉墨登场以来,从观一村自己的戏台,演到澄海影剧院,直至揭阳、潮州、海陆丰,甚至跨出广东,到了福建,名气越来越响。几个月时间,剧团演出达70多场。农民自己演戏给农民看,每到一地,乡亲们搬着板凳,抢着座位,一场戏最多有数千观众观看。

  观一村文化成果让人喜上眉梢,来之却十分不易。这里属纯农乡村,只有100多年历史,过去经济文化等各项设施都比较落后。村里2800多人有50多个姓氏,要把大家的心拢在一起本来就很难。在反复思考和探索实践中,村两委意识到:“只有打好‘文化’牌,才能凝聚力量。”他们充分发挥在外的乡亲多、能人多的优势,“跑脚皮”、“磨嘴皮”,说服创业有成的乡亲积极回报家乡。几年来,在外乡亲捐赠用于公益性事业建设的资金达350万元,村居环境变干净了、文化设施配套了,大大改善了村民的生活。

  观一村文化资源丰富,得天独厚:秦牧笔下的“故乡女神庙”新围天后宫、具有鲜明潮汕传统特色的民居群建筑精品“南盛里”、一代散文家秦牧的少年“文学摇篮”、打下潮汕人精神印记的樟林古港……为了让这颗文化明珠焕发异彩,一个更宏伟的规划正在观一逐步实施。

  他们自己编辑出版厚达35页的《观一揽胜》旅游手册,介绍村中的名胜风光,辑录与景地相关的民间传闻轶事。村干部为重修秦牧故居三上广州,拜访秦牧夫人吴紫风大姐,目前故居已完成了重修规划。2005年,秦牧故居被批准成为“汕头市文物保护单位”。

  观一村精神文明建设硕果累累:2003年被评为全省文明村,2005年被评为全国文明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相得益彰,农民更加坚定了跟共产党走的信念。这个仅2800多人口的村庄,党员人数达到103人,占人口总数约3.6%,这个比例在农村中是比较高的。1992年,73岁的秦牧先生在去世的前一晚,曾提笔写下一篇只有题目、没有内文的文章《敢想敢闯的神话》。秦牧先生未及用笔墨完成这篇文章,他家乡的后人却正以一种敢想敢闯的精神,脚踏实地,追寻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生活。

  总编点评:

  樟林古港所在地观一村早就闻名,但亲临其境还是第一次。耳闻目睹,感受其文化最有特色。文化为观一村带来了知名度,带来了凝聚力。为什么一个有50多姓氏的乡村能把大家的心拢到一块,为什么农民坚定不移地跟党走?文化在其中发挥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社会主义新农村能否建设得好,农民素质是关键;而培养造就高素质的农民,则需要强大的先进文化作支撑。时下的汕头农村,各有各的优势和劣势,搞好新农村建设,要扬长避短,切忌贪大求全、强求一律。观一村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优秀的文化传统,村领导班子懂得发挥这一优势,打好文化牌,虚功实做,寓教于乐,以文化人,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人、陶冶人、培育人,使文化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成为社会和谐的“粘合剂”。如果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基础设施是“硬实力”,那么文化就是“软实力”。唯有软硬兼施、互为促进,才能奏响新农村和谐之歌、发展之歌。

  (责任编辑:许少丽)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