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龙湖村夜市:流动人口锐减 生意萧条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2日11:22 大华网

  作为汕头设经济特区的最先受益者,龙湖村居住的流动人口曾达到3万人,龙湖村中的夜市红火一时。然而,尽管来自异地他乡的各色人物依然在颇为拥挤的楼缝间经营着自己的生计,但如今的龙湖村入夜已经没有往日的热闹。龙湖村民说,只有周边的工业发展起来了,龙湖村才能重拾往日的辉煌。

  龙湖街灯火通明照样萧条

  前天晚上,记者冒着小雨特意探望了这处昔日的黄金宝地。走进北边的龙湖街,这条“服装专业街”虽然因春雨而游客减少,但整条街100多家鞋子和服装店却依然灯火通明。街边卖小吃的、看相的、挽面的、缝衣服的,店主们都在等待生意,当然光顾的人不多。

  刘先生开的是一间专卖夏衣的商店。据刘先生介绍,他是澄海人,在龙湖村已住了10多年,因以前看到人家卖服装很好赚,就在二三年前开了这家服装店。“入行之后才发现,原来好赚的时间已经过去。”他说,虽然现在每年的服装销售量还可以,但营业额已明显在下降,因为卖的都是比较低档的衣服。每年从年头干到年尾,赚的就是剩下的一堆货底。近期因天气转热之后又变凉,加上小雨淅沥,冷天的衣服和热天的衣服都不好卖。

  记者在整条街上转了一周,发现商店里挂卖的衣服,最贵的才100多元。记者随手摸了摸一件图案华丽的短袖衬衫,经营者立即上前报价:45元。记者看了再看,然后一声不响地往外走,经营者竟然追过两间铺面并高叫:“20元,要不要?”

  记者在饮食店相对集中的碧湖街看到,虽然此时已是晚上10点多,正是工厂打工人员晚上加班后下班的时间,但各食店的食客依然很少。一个食店的伙计说,原来居住在龙湖村的人都跑到陈厝合去了,来这里吃饭的人比以前大大减少了。

  “编外村民”锐减带走人气

  改革开放以前,龙湖村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乡村。汕头被辟为中国最早四个经济特区之一后,龙湖村便成了我市改革开放春风最早吹到的地方。

  因利用征地、政策、发展工业、人口流动的消费带来的商机,龙湖村不少人赚到了钱。富起来的人们把他们原来居住的小屋和从村里分到的宅基地建成高楼,除了自己居住外,还把住不完的部分房屋租了出去。后来,整个龙湖村中林立的楼房里,居住的主要都是外地人。据村里的老人介绍,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到龙湖村租房子居住的外地人可达到3万人。

  当时龙湖村聚集的大量流动人口,带来了难得的商机。餐饮、服装、通讯、娱乐等各个行业也给带动了起来。村内较宽的龙湖街、东湖街、玉湖街、碧湖街等道路的两旁,各种鞋店、服装店、饮食店数百家,甚至还有MTV、卡拉OK厅。店面只有数米,面积只有数十平方米的铺面,一个月2000元到3000元的租金依然供不应求。每到晚上,下班归来的上班族,搞搬运、打杂工的零工族,在公司上班的白领,形成巨大的洪流涌向各个消费档口。

  近几年来,龙湖村周围工业区中的部分工厂,逐渐迁移别处,工厂的用工量也随之逐渐减少,龙湖村的流动居住人口也少了。村中的老人说,目前到村中租屋的已减少到只有1万多人,不足以前的一半。流动人口的减少,使龙湖村中的商贸也渐不如前。

  其实,龙湖村人对“编外村民”越来越少也开始紧张了,他们为了吸引人家来租房,有的就把原来的房子拆了重建,建成套间,房价降到原来的一半,但租房者依然没有增加。村民认为,龙湖村要重拾往日的辉煌,唯一的办法就是龙湖村周边的工业都发展起来。

  本报记者李冠杰

  (责任编辑:蔡英、林琳)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