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名牌·大道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3日12:35 南方日报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山如此,水如此,城亦如此。名山之名在仙,名水之名在龙,名城之名则在名牌。

  尤其是在市场经济而且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名牌成为衡量一座城市知名度的重要标杆。名牌的涵义非常丰富,有有形的,有无形的;有历史的,有当下的;有精神的,有物

质的;有工业的,有商业的。区别在于知名度的大小,影响力的高低,或者创造经济效益的多寡。

  东莞毫无疑问是一座名城,但在很长时间里,东莞以制造业著名,以经济发展速度著名。现在,东莞开始升级,——以名牌来丰富作为名城的内涵。

  可以相信,就像过去20年他们所创造的奇迹一样,东莞人一定能开创自己的名牌时代,因为他们有足够的资本、底气和智慧,以及执着的精神。在即将举行的2006年名牌带动战略工作会议上,东莞市政府又将把政府奖励额度翻了一番,“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奖金高达100万元。此外,今年还将首次对获得“商务部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名牌”一次性奖励50万元,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企业进行最高额度30万元的财政奖励。

  这足以表明东莞政府创建名牌的态度。

  在此背景之下,我们推出《名牌·大道》专题策划,为东莞市政府的名牌推动战略鼓与呼。“大道”在这里有两个含义:一是方向,一是战略,所以“名牌·大道”的意思就是“名牌方向”和“名牌战略”。

  东莞的上一个五年,我们见证了一座新城的诞生;下一个五年,我们将看到一个名牌云集的名城。

  您知道吗?东莞现有名牌196个!而就在4年前,东莞各类名牌总数仅为27个!2003年,是东莞名牌建设的一道分水岭。

  显然,这与“三来一补”模式时代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探究这一巨变所折射的深层次原因,对于未来的东莞名牌带动战略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时间回到4年前的2002年11月,东莞市人民政府印发《东莞市实施名牌带动战略联席会议工作制度》及《东莞市实施名牌带动战略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工作职责》,确立以经贸局牵头的名牌带动战略联席会议制度。现在看来,正是这一具有全局意义的战略性举措,才成就了过去几年间的种种荣光,才奠定了继续推进名牌战略的基石。

  更重要的是,过去几年间推进名牌战略的实践已在东莞政经阶层中产生共识:凭着优越的地理位置、日趋完善的投资环境和产业配套体系,东莞吸引了众多的世界知名品牌进驻,同时培育了一大批自有品牌,加快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营造了新的增长动力和发展优势。“名牌带动名城崛起”,一座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制造业名城正呼之欲出。

  “三来一补模式”凸显短板效应

  熟悉东莞经济的人都知道,东莞以“三来一补”为主的外源型经济模式,论其规模和发展时间,在全国都是独一无二的。

  这当中恐怕少有人想到,经过20多年的发展之后,“三来一补”模式在新经济形势下,其短板效应竟会凸显得如此明显。

  王先生是南城区某私营鞋类生产加工企业的总经理,该厂主要对中高档男装皮鞋进行贴牌生产,80%的产品输往欧盟国家。今年4月开始,受到欧盟向中国生产的劳保鞋、皮面及布面鞋征收反倾销税的影响,王先生担心会失去更多的订单。

  王先生颇为无奈地告诉记者:“作为小型生产企业主,我也没什么妙计可施,接下来可能要考虑将市场转移到美国、东南亚,或是转做内销。”然而,对于超过全世界十分之一鞋类商品制造的东莞企业来说,王先生的担心和无奈还只是东莞众多加工企业一个小小的缩影。

  让时间回到20多年前。其时,随着香港、台湾及东南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其传统产业失去了低劳动力成本优势,为了延续这一优势,港台资本把眼光瞄向了中国沿海地区,冀望其传统产业得到有效的延续、扩张和发展。

  在这当中,东莞以其良好的地理位置、低劳动成本和低土地成本,成为这次产业转移在内陆延伸的重要基地,形成了“三来一补”的特殊经济模式,东莞也开始成为一个国际性加工贸易“工厂”,为国外产品实行贴牌加工生产。到80年代末,东莞将来料加工发展到“三来一补”和“三资”并举,并且依托引进香港上市公司、国际性大公司,建成一批投资规模大、技术先进的骨干企业,形成了以纺织、服装、电子、机械、食品为支柱的外资型企业群体。

  如果说在这20年中,较低的劳动力和土地价格、强大的工业配套能力和优越的地理条件是东莞发展加工贸易经济的后劲,那么进入21世纪,随着国际产业调整发生根本变化,东莞得天独厚的优势已经不复存在,风景再不是这边独好,粤北、湖南、湖北、广西等地区劳动力、电力、土地成本更低,备受外商青睐。

  虎门一家服装生产企业经理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进口商加工一件衬衣需要10元的成本,与进口商的交易价是15元,在这当中我们只赚取5元/件的加工费,如果遇上欧盟国家的纺织品配额招标,我们的利润空间还可能会再缩小。而进口商却能以100元—200元左右的市场价格出售产品。如果我们将产品在国内销售,即使卖到40—50元一件,都能赚到30元/件。

  为此,业内人士分析,随着国际贸易环境的日益复杂,加上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东莞加工贸易利润空间越来越少。倘若再依靠“三来一补”这种低层次、高能耗的高度密集型发展模式,东莞经济将日渐疲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正逼迫广大本地加工制造企业走内销创品牌之路。

  从“小富即安”到名牌战略

  由两架旧衣车起步的松鹰服装公司,原先是“华伦天奴”、“花花公子”等贴牌加工的企业,后自创“松鹰”品牌,并以此开拓市场。2002年“松鹰”被认定为广东省著名商标,也是虎门镇第一个著名商标。2003年“松鹰”牌休闲服被评为广东省名牌产品,2004年产值已达到1.2亿,成为中国南派服装的代表。公司还在国内主要城市设立“松鹰”服饰专卖店,在香港、台湾、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和地区拥有稳定的销售商。

  据统计,“十五”期末,东莞共有各类名牌产品和驰(著)名商标186个,较“九五”期末增加了176个。其中,仅2005年获广东省名牌产品的件数约占过往3年的总和。

  然而,就在4年以前,东莞国家级的名牌产品数量却仍是零。

  早在2001年,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开始抓名牌创建。回忆当时的情景,具体执行该工作的经贸、工商、质监等部门负责人都用一个“难”字来形容。由于习惯了“三来一补”简单经济模式,企业产生了“小富即安”的满足思想,创新的活力日渐僵化。同时,创品牌是一件艰苦的工作,部分镇区还没有从“三来一补”的满足感中挣脱出来,畏难情绪也油然而生。

  虽然当时申报的企业较少,但是申报成功率都非常高。2002年,全市推了8家企业中就有1家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实现了东莞国家级名牌产品零的突破;6家获广东省名牌产品称号。同时,虎门镇已经拿出了财政资金重奖名牌企业。

  尽管如此,东莞的名牌创建工作相较于广州、深圳、佛山和中山仍是滞后的,全市还没有确立一项奖励名牌企业的财政机制。但是接下来一系列强有力的推动措施有效地提高了企业创建名牌的积极性。

  2002年11月,东莞市人民政府印发了《东莞市实施名牌带动战略联席会议工作制度》,并于2003年召开了全市企业改革与发展暨名牌产品表彰大会。这是东莞首次从市政府的高度来重抓名牌创建工作。

  市委市政府指出,东莞要发展成为现代制造业名城,就必须加快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加强对支柱产业、特色行业、优势企业、重点产品的培育、推动、引导和监督工作,推动企业走品牌效益发展道路。从而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级、国家级和省级名牌产品和名牌企业,实现产业的优化升级,进一步提高整体国际竞争力。

  从2003年起,市政府还决定对获得国家和省级名牌称号的企业进行财政奖励。其中,对新获得“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每个企业一次性奖励50万元。同时,各镇区也要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予扶持。

  此后,《东莞市名牌带动战略实施方案》和《东莞市培育发展自有品牌企业实施细则》相继出台。明确提出在经营权、用地、项目方面优先向自有品牌倾斜等一系列扶持优惠措施。

  以外资名牌拉动本地名牌

  刚刚过去的一年,东莞经济仍以两位数的速度迅猛增长,工业总产值突破4000亿元大关,继续名列珠三角乃至全国的前列。在创造这些巨大财富的背后,本地民营企业相较往年有了较大的进步,其15.10%的贡献值,一方面证明了东莞的外向型经济特性依然相当明显,同时展现了民营企业自身巨大的发展空间。

  分管名牌带动战略的周致纳副市长曾多次强调:要打破社会对名牌的狭隘理解,正确认识到名牌建设的三层内涵,要在国有、集体和民营企业中发掘培育自由品牌;同时,又要引导外资企业扎根东莞,开拓国内市场,在东莞设立研发机构、设计机构、试验机构,注册商标和产品品牌,培育“东莞原创”的外资名牌;此外,还要有目的有重点地引进跨国企业、大企业、大财团的直接投资,并利用他们实施投资战略本土化的契机,拉动本地名牌创建,发展一批合资合作的名牌。

  很显然,东莞政府准确地评估了当前经济的实际和特点,虽然东莞现有名牌总量不及广州、佛山,但是,扎根东莞的世界500强企业却明显超过中山、佛山,位列全省第三。

  转变还需要巩固基础。在毫不动摇地“高扬自创名牌”的前提下,实行内外资共同发展的原则是必要的。用原创外资名牌和引进外资名牌两条途径,鼓励外资企业开拓国内市场,从而给本地民营企业加以一定的压力,带动它们从保守、封闭和畏难情绪中挣脱出来,实现技术创新,走品牌经营之路。

  区域名牌握紧产业“拳头”

  思路明确后,前面的路程并不是一帆风顺,随着名牌带动战略的不断深入,一些隐蔽在东莞产业深层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见附表)。

  从表中,我们不难看出,除了在食品饮料、纺织服装和电子信息行业三大支柱产业稍显突出以外,其他产业的名牌非常薄弱。而这显然与八大支柱产业占工业总产值70%的数目极不相称。

  尤其是占到广东省60%以上的东莞玩具产业,竟没有一个获得名牌称号。绝大多数玩具产品都是OEM品牌,貌似这个强大的产业基础几乎都是外资品牌来主导大局,这更凸显东莞真正能生产有自主核心技术产品的企业寥寥无几。

  此外,东莞获得名牌企业几乎都属于轻工类,低附加值的低档货较多,高附加值的高档品牌少。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的科技含金量不高,产品进入门槛低,容易受假冒伪劣及仿制产品冲击。

  2005年11月,“大朗毛织”成为广东省首批试点的三大国际区域性品牌之一。这也为东莞品牌创建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区域品牌这种由政府授权的组织或行业协会拥有,成员企业或被授权企业共同使用的商标,能在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广泛进行商标注册,在国际市场上有很大影响力。无疑与东莞正在积极推进的“产业升级”思路不谋而合。

  通过20多年的磨砺,东莞涌现出了电子、纺织服装、家具、毛织等有条件的集聚专业镇区,可以探索通过集体商标的形式,打造一个具有较强生产能力、较大市场占有率,在国际市场上有较高知名度的集体商标,包括地理标志商标在内的证明商标、产品商标和知名品牌等。从而减少区域内无序竞争,共同打造区域品牌,增强区域经济的竞争力。

  目前,“大朗毛织”在全市区域品牌建设上迈出了第一步。接下来,虎门服装、厚街家具、长安的五金模具,都将成为全市产业集群的优先试点。不久的将来,我们或许能够在国际上看到从东莞一步一步走出去的世界级驰名商标“大朗毛织”、“虎门服装”、“厚街家具”……

  专题策划:肖开润廖奕文王慧

  专题撰稿:王慧廖奕文陈志强王雄伟

  摄影:杨凯

  附表:八大支柱产业获得名牌情况统计

  注:其它为非8大支柱产业。

  制图:曹琪伟

  图表略,详见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