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文学批评家应具有“身份意识”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3日14:40 南方周末

  □魏英杰

  日前,文学批评家白烨先生在新浪博客上贴出一篇文章,题目是《“80后”的现状与未来》,对近几年来“80后”写作及其现象进行回顾与评价,不料却遭到了“80后”著名作家韩寒等人的白眼。

  白烨在文章中认为,“80后”走上了市场,但没有走上文坛。又说,“80后”写作从整体上说还不是文学写作,充其量只能算是文学的“票友”写作。大意是批评“80后”作家过于注重商业化,而在写作上乏善可陈。韩寒在自己的博客上以“文坛是个屁”回应白烨,认为“书卖的好不好,和文学不文学没多大关系”,“文学和电影,都是谁都能做的,没有任何门槛”,“每个写博客的人,都算进入了文坛。别搞的多高深似的……”三两回合下来,白烨索性关闭了自己的新浪博客。

  韩寒与白烨的交锋,其实质是新旧文学观念的冲突。比如白烨在文章中认为“80后”尚未登堂入室的理由之一是,“80后”大多是通过商业化手段直接进入市场,很少在传统纯文学刊物上发表作品,所以不为“文坛”所知。也就是说,白烨认为只有取得传统文学圈“认可”的作品,才算得上是文学。而韩寒则认为文学根本不存在什么门槛,甚至博客文字都可以称为“文学”。可见二人的文学观存在多大的差距。在这一点上,韩寒的文学定义固然过于宽泛,白烨的文学观则显得多少有些落伍。而白烨却还自以为是地守在一个子虚乌有的“文坛”门口卖门票,自然遭到根本不吃这一套的新生代作家的反感。

  问题的关键还在于,白烨并非像他那么说的是“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待“80后”文学。他在文章中对“80后”作家的褒与贬,客观上容易让人认为是厚此非彼,甚至有利用话语权打压一帮人拉拢一帮人的嫌疑。比如,他在文章中所说的“我们有义务也有责任,让他们至少不要在文学刊物缺席,因为他们才是‘80后’中的文学后备军”,并非虚指,而是专指他看好的,认为具有真正文学潜质的部分“80后”作家。无怪乎韩寒将这话解读为,“他坚持认为,他认识的那批人(也就是照过面的吃过饭的那些码字的),写的东西才算文学”。

  白烨以过度市场化指责“80”后作家,实际上自己并不反感“市场”,甚至对此非常热衷。从白烨的介绍可以看到,他不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还“先后受聘于‘布老虎丛书’编辑部和‘新国版信息有限公司’”,为前者策划了卫慧的《上海宝贝》等知名作品,为后者策划了旅加女作家贝拉的《9·11生死婚礼》等重要作品(见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主办的“中国文学网”)。白烨一方面坐享体制内研究人员的优势,一方面积极参与出版业的商业策划,另一方面又摇身一变,以文学批评家的身份鼓吹自己策划的作品。由此可见,白烨并非“反市场人士”,却不知为何对“80后”的商业色彩忧心忡忡?

  虽然没有法规规定国家研究机构人员不能介入商业活动,但作为一名文学研究人员,毫无疑问有必要保持立场的客观中立。更何况,白烨颇为自得的图书策划活动,招致不少读者的反感。他当年策划的《9·11生死婚礼》,因为出版发行者制造谎言———在媒体上声称该作品被美国著名电影公司买断电影改编权,而被《新闻记者》杂志列入2003年度十大假新闻。在这样的情况下,白烨的文学批评研究岂能不遭到各方质疑。

  由此可见,如果白烨将文学研究作为志业的话,实有必要反省其角色定位,否则在多种身份切换过程中,难免出现角色混乱的状况。这种角色错乱可能产生的后果是,作为文学研究人员,在专业研究上没有学术立场,在从事商业活动中丧失基本商业伦理,而作为文学批评家,又不能做到客观、理性。

  (P1154223)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