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种田插秧,出口就是好诗章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5日05:23 今日早报

  核心提示

  “四明三千里,朝起赤城霞。日出红光散,分辉照雪崖。”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云游至浙东余姚一带所留下的雄壮诗篇。他不会想到,在1000多年后的今天,在余姚梁弄,涌现出了一帮以写古体诗为乐的现代村民,人们把他们亲切地称为“草帽诗人”。

  他们可能没有拼音基础,却对平仄了如指掌;他们面朝黄土,肩背铁锄,却能用五言绝句写出山间意境;他们因对诗歌的共同爱好聚在一起,逐渐壮大成了社员近百的梁弄诗社。2005年,省诗词协会授予这个3万多人口的村镇“浙江诗词之乡”称号。如今,他们的生活里不再只有闷头种田,也不再只闻麻将声声,诗词,成了每个梁弄人引以为傲的精神追求。

  种田插秧,出口就是好诗章

  余姚梁弄冒出一批“草帽诗人”

  □本报记者 孙立波 通讯员 吴佳妮/文并摄

  “草帽诗人”把种田插秧写进古诗

  见到黄银强的时候,他刚从家里气喘吁吁地跑到镇文化站,进门就逮着人问:“尧哥,尧哥在哪里?”文化站站长陈忠苏往隔壁办公室一指,咧嘴笑笑:“呵,又发作了。”

  三十出头的黄银强是现任梁弄镇东溪村村委会办公室干事,办过服装厂的他最近疯了一样地迷上了写古体诗。“以前看到好山好景,就会忍不住冒出几句文绉绉的话,喜欢自己写写新诗。”他说,可自从认识了“尧哥”,他就发现了另一种更见功力的作诗方法——学平仄,写古体诗。

  他口中的“尧哥”——胡忠尧是镇上梁弄诗社的第二任社长,虽然走马上任不久,却“很有办法”地让诗社从十几人的队伍一下子壮大到了70多人。诗社的成员有退休教师、有工人,但更多的是来自周边几个村子的农民,他们喜欢叫自己为“社员”,如果有人颇带景仰地喊一句“草帽诗人”,他们心里就乐开了花。

  黄银强是梁弄诗社的新社员,用胡忠尧的话说是“有才气,创作积极性很高”。虽然社里的软“作业”是每个社员每个月创作一到两首古诗,黄银强却时时以社里的老同志为目标:“一天创作几首,也不会是很难的事情。”他最近的题材是关于“春耕”的,“走在田边,我就在看,有没有农民提早开始种田了,到时候我种田的感受都可以写进去。”他很有心,自从加入诗社以后,整天跟村民打交道的他生活变得丰富起来。近走四明山、白水冲,远游绍兴,这三四年间,黄银强同其他诗社社员到处采风,学习写古体诗。没什么古体诗根底的他颇有长进。

  写诗“怪人”渐成写诗“红人”

  “啪!”灯亮了。

  “半夜三更又在捣鼓你那几首破诗?都被你闹醒了,明天还早起干活哪!”老婆又抱怨了,但黄银强没有理会,一骨碌爬起来,坐到桌前,生怕脑中一闪而过的灵光消逝,抓起笔就写在随手拿来的一本杂志空白处。二月里的深夜非常寒冷,但黄银强丝毫没有察觉,写完后反复念诵,直到老婆发狠道:“你有完没完?要发疯出去发去!”黄银强才恋恋不舍地重回被窝。

  这是黄银强家中半夜经常发生的一幕。通常第二天一大早,胡忠尧家的门就会被拍得山响。门刚一开,黄银强就拉住胡忠尧的手,兴奋地举起手中的诗稿,连声说:“社长,快看看我昨晚上写的诗!”没进屋两人就站在院子里研究起来了,胡忠尧看完抬起头,黄银强就像一个学生等待自己的高考成绩一样,紧张又期待地问:“怎么样?”胡忠尧如果称赞一句,黄银强则高兴半天,如果胡忠尧说还要改一改,恐怕这几天黄银强和他老婆都要睡不安生了。

  这个屋后还有几分田地的年轻人不仅被老婆笑话为“脑子搭经”,还被村里的农户看作是“怪人”:不爱搓麻,不爱打牌,长了一张黑脸,却搞起了斯文的吟诗写作。但在儿子黄晟眼里,他老爸却是个厉害人物。

  “爸,今天老师叫我们背你写的诗了。”有一天回家,儿子兴致很高地抱着黄银强说。黄银强大受鼓舞,因为这是从他学写古体诗开始,第一次从儿子那里赚到了骄傲。

  儿子黄晟在梁弄镇中心小学读书,也是镇上实施“诗词进校园”活动的两个试点学校之一。现在,学校里每天都会布置几首古诗让学生回家背诵,有唐诗,也有梁弄诗社社员的作品。小黄晟也不贪玩了,一天到晚缠着爸爸嚷嚷着要学写诗。

  妻子原来反对黄银强参加诗社,现在也常拿黄银强来教育儿子:“看你爸爸这么厉害,写的诗让这么多人学习,你也要好好学习,以后和爸爸一样。”黄银强听到了悄悄地乐。

  链接

  我省农村文化网络基本形成

  据统计,目前我省已有20个全国文化先进县,4个全国文化工作模范地区,有6个县(市)和1个镇被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41个乡镇被命名为东海文化明珠乡镇。全省有县级图书馆78个,文化馆87个,乡镇文化站1290个,分别占到县区和乡镇总数的87%、96%和81%,此外还有3000余个村级文化活动室。全省县(市、区)、镇(乡)、村三级农村文化网络已经基本形成。

  值得一提的是,我省近年来投入3.2亿元完成了以自然村“村村通”为目标的农村入户工程建设,共消灭广播电视盲村13030个,让广大山区群众看上了更丰富的电视节目。文化设施的完善为我省农村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保障,使农民的文化活动热情日趋高涨,带动了广场文化、社区文化、村落文化等文化活动的活跃。

  “十一五”期间,我省将以开展文化先进县和浙江东海明珠工程为载体,继续抓好农村文化基层建设,以《浙江省万村文化建设工程规划》和《浙江省社区文化建设规划》为龙头,到2010年全面实现“1358”村级文化建设目标,形成“万村创建、千村示范”的加强村级文化建设新局面,提高农村文化的整体水平,促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

  卖大闸蟹的登门求诗作广告词

  虽说梁弄诗社成立初始原为自娱自乐,但发展到现在,诗歌被妙用在梁弄人生活的各个角落,也让诗社的成员成了镇上的活跃分子。漫步在镇上的滨溪公园,两岸都是为迎接浙江诗联大会而新修的“诗碑”——“创建诗想非易事,十年磨剑一朝成。丈夫未可轻年少,宣父犹能畏后生。”说的是创建诗词之乡的感想;路边的灯箱广告上也用上了对仗的诗词楹联“有女千金足,无男半子珍”、“喜见绿竹抱新笋,福来红楼藏玉珍”,计划生育的宣传工作就这样在诗词中深入人心;还有隔壁牟山镇的大闸蟹养殖户慕名而来,专门邀请梁弄诗社的社员们饮酒作诗,为镇上的特产做做宣传……

  梁弄镇文化站站长陈忠苏告诉记者,社员们创作诗作,不单单是为了自娱自乐,还为梁弄镇的文化宣传作了很多工作。春节的时候,10多位诗社里擅长书法的社员还走上街头,为村民们写春联。人山人海的大街上,几幅写好的春联一挂,立刻吸引了一大圈的人。“现在都是印刷品,手写的春联多稀罕哪!”说起那一天的“盛况”,胡忠尧眼角眉梢里全都是笑,“一个小时还不到,事先写好的春联就被人抢光了,我们只有现场写。”就算大家齐动手,每幅春联都是墨迹还没干就被人抢走了,最后收摊的时候,社员们的手都酸得抬不起来了,可是累归累,写出来的东西有人欣赏,大家心里都乐坏了。

  记者无缘见到当时的场面,可听到他们的描述,也不由心动。恰好胡忠尧和陈忠苏兴致颇高,欣然挥毫。手腕到处,笔法流畅,功力可见一斑。

  “唐诗驿站”要建“中华诗词之乡”

  在从梁弄回余姚的车上,记者与司机闲聊,发现司机的爸爸也是诗社社员,而他的女儿现在也会作一两首诗让爷爷评价鉴赏。司机谦虚地说自己不懂诗,“但是看女儿和父亲两人很有的聊,有时候会连饭都忘了吃。”

  这样的例子在梁弄并不少见,父子、母子、亲家、兄弟……从1992年创办起来的梁弄诗社,社员已创作诗歌2000余首,在各类诗歌刊物中发表诗作近百首。梁弄,是浙东“唐诗之路”的重要驿站。2005年,梁弄镇政府发出《关于〈创建中华诗词之乡〉的意见》,至此,这个民间社团的力量开始被政府所认识,诗社已经成了梁弄闪亮的文化品牌。

  黄银强说:“什么东西过了这一世都会没了,只有文化不会消亡。”诗歌文化在梁弄人朴实的生活中焕发出新的活力。或许,这也是诗歌的本意吧。

  更值得欣喜的是,梁弄只是余姚农民在家门口享受村落文化的一个缩影,“一镇一品牌,一村一特色”已然日趋成熟。余姚市镇、村、户三级联建,城乡联动,以建成10个文化中心镇、100个文化中心村、1000个文化中心户为目标,已经初步形成了“十五分钟文体活动圈”,从姚江两岸到四明山麓,农民出家门不到15分钟,便可享受到新鲜的文化生活。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