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收藏并不只为自己把玩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5日09:55 南方日报

  前任省政协主席吴南生的“憨斋珍藏书法展”,眼下正在广东美术馆展出,颇令人惊叹其鉴藏水平。本是政治人物,怎么会成为书画收藏的行家?且听吴老从头道来——

  收藏并不只为自己把玩

  本报记者王雨吟

  核心提示

  吴南生从省政协主席的岗位上退下来已经二十余年了,但侠气依旧勃勃。言谈间的意气,还是如此风发,每每令人大惊之后抚掌称羡。

  无论以什么面目出现,在我们眼中,吴老总还是个政治人物。收藏家也好,书法家也好,总离不开曾经的峥嵘岁月。对苦难,他抱着小孩子一样的乐观态度.谈到“文革”时挨批斗的情形,他说得绘声绘色,总把我们逗得一再捧腹;说到自己被打得耳膜破了、浑身紫黑,被关起来不准睡觉,还哈哈大笑,仿佛这是极好玩、极值得回味的事情。

  他有眼光,精明,爱冒险,擅长在别人不敢涉足的领域勇往直前。1979年初,当他提出“先走一步”、慷慨请缨“要杀头就先杀我吧”的时候,谁能想到深圳等几个特区真的办成了!搞鉴藏,他同样涉险而前。吴南生许多叫人眼馋难禁的宝贝,当年其实都过过许多大家之手眼,但当别人迟疑徘徊、望而却步之际,吴老认准了就买,事后往往证明了他冒险的正确。藏宝还需有缘人,他就是那个有缘人。有一幅董其昌的《杜陵诗境图》,高头大卷,堪称瑰宝,程十发看过两次,都迟疑不决,等到吴老买下后,程十发才认定确实是真的,却已经悔之晚矣,满怀惆怅地在卷后写下长长的跋,感叹“何其无缘”。这种看准了什么都敢干的冒险精神,当然也是他创办特区时的一种大动力。

  2006年2月26日到4月2日,吴南生的“憨斋珍藏书法展”在广东美术馆展出,这是他继2003年在广州等地举办的“憨斋藏联”之后的又一次专题收藏书法展览,共展出他精心收藏的明、清及近代的诗文手稿、楹联、手卷、条幅80件,囊括祝枝山、文征明、董其昌、八大山人、郑板桥、刘墉、吴昌硕、梁启超等名家。这里面,有不少就是“文革”劫后幸留下来的。

  说到吴老的收藏,正如黄苗子老人在这次展览的《序》中所写的:“南生同志对这些藏品的珍爱,并不只为自己的把玩秘藏,而是为祖国优秀文化的保存向社会公开展示一份责任。”

  吴老提倡私人收藏。他说皇宫聚集珍宝,一把大火就可烧个精光,但私人收藏就可把珍宝重器散点保留,无论如何会留下些东西。

  原则:我收藏的东西只进不出,免得惹祸啊!

  记者:吴老,人都说您的普通话实在不怎么样,但我觉得在您那一辈人当中,您算是佼佼者了

  吴南生:谢谢夸奖。在延安的时候,我们一群家乡来的战友沿着延河散步,突然有个人拦住我们说,唉唉唉,请给我看看这瓶香水是真的还是假的。我说,我不懂啊。他就说,这上头有字。我一看,都是些日本字,说,这也看不懂啊。人家说,你们不是在说日本话么?我们都笑了,说我们说的是潮汕话。那人恍然大悟:“哦,原来你们是朝鲜人。”

  记者:“潮汕”听成“朝鲜”。

  吴南生:原来那一位是延安卷烟厂的厂长。把生烟切成丝卷到纸里,最后喷上点香水,就是“香烟”了。那天正好收到一瓶香水,拿来给我们鉴定。当时,延安的物质生活很缺乏。结果这笑话一讲好多年。

  记者:有一个时期,收藏曾被认为是封资修的东西,可您还是不间断地经常买些个什么。

  吴南生:老太太从工资里每个月给我四十块钱,可以买点什么了。当时刚刚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搞公私合营,最危险的是被人说是搞投机倒把,所以我给自己定了条原则——“只进不出”。

  1979年,我办特区的时候,和同事们订了“约法三章”,叫做“只做不说,多做少说,做了再说”,同样为了避祸减灾。

  再说我这个收藏,“只进不出”。我收藏的东西,只进来,不卖出,不和人家交换,免得惹祸啊!这种事情古代就有的。

  不过,也“出”了一些,赠给了省博物院和市美术馆。著名的《苏仁山自画像》,上面有他自已写的自传,海内外学者写研究苏仁山的文章时,都引用这一自传。这是上世纪60年代初期,我赠送给市美术馆的。这件事,过去没有说过。

  奇观:红卫兵竹竿一撑就上了骑楼,穿门入室

  记者:您说过,收藏东西还不算给您带来太多麻烦。

  吴南生:解放以后,收藏也好,写文章也好,要挨批判,动不动就批。可是,“文革”时我就成了“战犯”了,“在劫难逃”呵!“文化大革命”,大“革”文化的“命”,“革”得中国到了“濒于破产的边缘”!究竟毛主席为什么要发动这场“史无前例”的大革命,我到现在都没有想清楚。

  记者:当时情况那么紧张,您还继续收东西么?

  吴南生:开始的时候,我们根本都不知道会搞得那么严重。收东西倒还没有,倒是胡里胡涂还托荣宝斋来广州参加交易会的人,带去10张较好的字画上北京装裱。这10张,到1973年我被放逐归来,送回来了。我很感谢他们。这次展览中,恽南田的“自出诗轴”就是其中一件。

  1966年冬天,全国到处“破四旧”,被破坏的文物尤其是字画、古籍不计其数。1967年1月,姚文元点名批判陶铸的文章发表,当夜广播后,中南局大乱了。红卫兵抄家来了!一夜两批,争先恐后。他们用竹竿一撑就上了骑楼,穿门入室。

  记者:撑竿跳高。

  吴南生:真正是飞檐走壁。(笑)

  记者:那时侯已经开始把藏品藏到各处去了吧,一定有预感了。

  吴南生:有预感。烧的烧,藏的藏。陶铸是北京第四号人物,连他都可以出事,我们算个什么。从这时开始,天天有造反派到家中抄家,我被连抓带关长达5年,之后才得以回家。

  珍品:《北宋人群峰晴雪图》,“自有神物呵护”

  记者:当时您怎么保护您的藏品?

  吴南生:烧掉了两百多张。都是便宜的,所以下这么大的决心。实在地讲,我怕抄出来。最怕把抄出来的东西搞展览,一展览就打。

  当时也有同志很好,拿行李袋用个单车帮我往其他地方挪。最后往外运都困难。我把这个画卷、字卷的轴头拉下来。棍子也要毁掉啊,造反派看见还是要追查字画的下落。于是全家天天洗澡,(笑)用木棍烧水。

  但是,也有一张既没有烧,也没有搬走,却好好保留下来了。

  历史上,搞收藏,流传着许多神秘动人的故事,像《苏轼黄州诗帖》,是乾隆皇帝列为“神品”的一件宝物,火烧圆明园时,已在火堆中烧着,被人抢出,以后到了日本。关东大地震时,收藏者死,他的许多收藏都被毁掉了,但这一卷又被人抢救保存了下来。后人说,这是“自有神物呵护”。

  现在已是广东省博物馆镇馆之宝的《北宋人群峰晴雪图》,在大抄家时,就丢在我睡房的衣柜边,多少人抄了多少次,没人要,保存下来,终于成为国宝。你说这怪不怪?这是不是也可以归之为“自有神物呵护”呢?

  奇怪:不知道书画名人,老画比新画便宜

  记者:我们现在的年轻人对传统文化其实也很仰慕的,但不得其门而入,看到的真的好东西不多。

  吴南生:那时候,真的东西我也没见过,都是印刷的。看印刷品记在心里,还有点用。以后才慢慢看得多一些,还是上世纪90年代有艺术品拍卖以后看得最多。你们现在的条件比我那时好多了。当然,现在收藏这个东西也真是面临一个断层。经过多年的历史大变动,传统断了。不知道传统的书画名人,老画比新画便宜。在我看来,这真是奇怪。

  记者:这是不是年代动荡之后自然都会出现的呢?

  吴南生:我觉得不完全是。解放后有一段时间对传统艺术全面否定。十年浩劫更造成了以前任何朝代更迭都不能造成的杀伤力。

  记者:普通人想搞收藏,没有启动资金怎么办?

  吴南生:我也没有多少资金,主要靠眼睛。而且收藏的关键是文化素养的积累,一两句话真说不清楚。我最初收藏的都是小名家,有几张名头大些的,也是碰上的。“文化大革命”之后才开始收藏有名一点的。小名家的东西一来是不贵,我也是为了打抱不平。这个东西怎么定呢?张大千的两个老师,曾熙和李瑞清(清道人),算是小名家?我们现在却一下子出现那么多名家、大家!学术上、艺术上的成就,都是要历经艰辛,不断积累才能达到的。

  图:

  本报记者在广东美术馆内专访吴南生。刘力勤摄

  董其昌(明)草书《连环歌》卷。

  高士奇(清)行书诗轴。

  朱耷(明)草书《易经》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