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练溪村的前世今生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5日09:58 南方日报

  练溪村,现在的名字叫做广州大学城博物馆。

  1年多前,练溪村为了配合所在小谷围的大学城建设,整体拆迁。拆迁中,练溪村的历史价值却被再度发现。

  现在,原练溪村里的11栋建筑被保存、修复,包括宗祠、蚝壳墙,又从村外移来5栋

民居建筑,同时新建了38栋风情建筑。青砖大屋、雕花窗户、彩绘飞檐,一个典型岭南风情村落活脱脱展现眼前。

  练溪村,或者说一个全新岭南风情村的重现,到底是对历史的抢救、致敬,还是又一次讨巧的商业包装?

  有些人从主人变成了游客

  循着还在原地的老房子,练溪村的老住户寻找自家的地基到底在哪里?变了变了,破房子变成了青砖大屋,村口池塘变成了绕村小河,村民变成了游客。

  从旧房换成新屋,从小村变成博物馆,有些事总归是越变越好。

  有些东西不见了

  霍氏宗祠门前石狮子呆的地方成了干净的石板路。萧氏宗祠也被整饬一新。泥土路不见了,粪臭味消失了,鸡鸣狗吠声听不着了。村子成了漂亮的博物馆。

  有些东西留下来了

  朗尾大街8号门前涂写的“米机门口,不准拴牛”字被原原本本留下来了,蚝壳墙、大宗祠也留下来了,只是牛没有了,不准拴牛的话也没了意义。

  从请出去到请回来

  有些东西的境遇总在浮沉不定当中,就像总是自身难保的菩萨。有事情发生时,它们总是首先被清理出来,但当有需要时,它们也往往会因为种种理由第一个被请回去。

  练溪村的境遇不可谓不好,从被砸到被改造,现在的风景的确让人赏心悦目,有特色的文物也被抢救了出来。但总让人觉得保护的次序似乎颠倒了。抢救一些残垣断壁,然后再造一个历史古迹,文化遗产的人文精髓在简单复制的过程中已荡然无存。没了杂草在跟前疯长、没了土狗在角落“施肥”,隔着玻璃窗见着的蚝壳墙就只是建筑学意义上的一个标本。原先的村民回到这里,“老家成了公园”,赞叹里还有感伤。

  上海的新天地,石库门建筑的中国外衣里包裹的何尝不是彻彻底底的商业。我们总在制造美仑美奂的赝品的同时毁掉看上去不那么完美的真品。

  不过关于练溪村的事,我们扯得太远了。广州大学城的博物馆原本就是个供大学生们消闲的清净之处,有些东西留了下来,总比全砸了好得多。

  图:

  练溪村的原村民故地重游,原先那个普通的岭南农村已经踪影全无。

  1年多前,霍氏大宗祠门前的一对石狮,委屈地蹲一角。现在它们不见了。

  练溪村拆迁时,萧氏宗祠的屋瓦上长满了野草。现在野草没了,宗祠更漂亮了。

  原先进村要经过一条野草蔓生的小径,如今村前被清整出一大片草地,游客经过这里,进入博物馆。

  2004年,练溪村颇有特色的蚝壳墙在拆迁中被保留了一堵,孤独地矗立在瓦砾中。

  如今蚝壳墙的面积扩大了一些,也成了重点保护对象,墙身上有了新的屋檐、门窗,干净得几乎磨掉了历史的沧桑。

  2004年7月,广州大学城投入使用前,地处小谷围腹地的练溪村拆迁工作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几处有特色和历史的民居墙上被涂涂上了大大的“留”字,其余的都被重型拆迁设备夷为了平地。

  拆迁时,村口的土地爷没了落脚的地方,被请到了外头,自身难保。

  观音像是以前各家村民供奉在祠堂里的,现在村民走了,观音被请了回来。

  2004年,一名拆迁工人从建筑垃圾中挑拣出有价值的钢筋。远处是拆迁改造时的练溪村。

  现在的练溪村,改名成了大学城博物馆,具有岭南建筑特色的飞檐画栋,在原先不存在的民居上被突出地强调了出来。

  本版摄影本报记者严亮

  (本版注释、评论为编者所加)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