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构筑中俄互信的民间基石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6日06:00 光明网

  中国今年即将举办“俄罗斯年”,明年俄罗斯也将举办“中国年”。前天,中国外交部部长助理李辉和俄罗斯驻华大使拉佐夫联合举行记者招待会,介绍了中俄“国家年”活动的有关情况。根据计划,本次中国举办的“俄罗斯年”,将包括8个国家级项目,近200项其他项目,包括两国元首共同出席“俄罗斯年”开幕式、中俄经济工商界高峰会议、俄罗斯国家展和俄罗斯文化节等,内容涵盖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多个领域。

  今年恰好也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建立10周年,两国互办“国家年”活动,无疑是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深化和延伸。不过,与单纯的政府和官方交流不同的是,这一活动重点是在经济和文化领域,大部分内容是在两国间的工商企业界展开,以及向中国公众宣传俄罗斯历史和文化,可以说是“政府搭台,民间唱戏”。

  将国家间的合作与信任关系,由政府而扩展到民间,无疑是必要的。国家与国家间能不能长久合作,不是政府层面就可以完全决定的,同时又要植根于民间基础。按照上世纪90年代以来逐渐兴起的社会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国家间的合作与持久和平,至关重要的,还是要在不同国家间建构起“共同知识”,即可以相互理解的国际政治文化。

  人类世界的各种关系,虽然有自然生长的成分,但同时也是人的主观意志主动建构的结果。“观念决定选择”,有什么样的观念建构和价值决断,就会有什么样的国际政治文化。如果国家之间在国际政治文化上缺乏交集,那么,相互之间就可能陷入猜疑,就难以有效展开合作。

  培育相互信任的国际政治文化,实际上就是要培育这种文化的载体。这一载体归根到底是由人构成的。只有在不同的国家之间,作为多数的普罗大众都在思想上有认同、在情感上友善时,国家之间的合作,才是真正有效和能长久坚持的。

  而在不同的国家之间,在政府和官方层面的关系发生不和谐时,民间文化交流及友谊关系的存在,则是防止国家间关系恶化的良好控制阀。

  当下的中俄关系,不仅曾经有过深厚的情谊并被两国民众记忆在心灵深处,而且在最近的一二十年间,两国关系一直是在转暖和深入发展的过程中,至今两国在政府层面已形成高度共识、有着高度互信。突出表明这一点的是,曾经长期横亘在两国间的领土划界问题,已于前年全部达成协议。在这种情况下,两国不失时机又大力开展起民间文化交流活动,显然是对这种信任合作关系的巩固和加强。

  中俄两国通过扩大民间往来,也有利于消除两国民众在某些问题上不必要的误解。两国交往,民众之间难免出现一些不谐之音,如不能及时化解,会对两国关系的稳定发展产生干扰作用。“国家年”在两国的开办,将在两国经济、文化各领域搭起沟通、了解的桥梁,使两国民众在情感上拉近距离,从而减少合作成本,提高合作效益。

  中俄以互办“国家年”活动促进民间交往、提高政治互信,也是两个都处于复兴中的国家,在政治和外交上日益成熟的表现。民间外交是政府外交有益而必要的补充,中国对此一直高度重视,也积累了丰富经验,形成了自身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仍应坚持在国家交往中,大力发展民间关系,以在国家间建构有利于消解分歧、促进合作的国际政治文化,从而为中国发展创造良好国际环境,也为人类持久和平做出自己的贡献。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