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文化再造”促进经济升级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6日06:10 光明网-光明日报

  编者按江苏经济长期以来在强势文化影响下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产生了冲突。聪明的江苏人并没有因此停滞不前,而是及时对文化进行再造,用“创业、创新、创优”来提升和修正传统文化中的不足之处,使之更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使得经济发展提速,居民人均收入增速领跑长三角。

  近日,国家统计局一项统计显示:长三角地区16个城市中,江苏8市居民人均收入增

长15.2%,上海居民人均收入增长11.8%,浙江7市居民人均收入增长11.3%,江苏居民收入增速首次领跑长三角。专家在探询江苏富民的缘由时,一致用了“文化再造”这个词。

  从“睡地板”到“当老板”

  长三角16个城市地域相邻、文化相通、人缘相近、发展相连,但是各具特色。有人用“飞越太平洋,深如玄武湖,活似钱江潮”来形容长三角的精神特征。专家对这三句话的解释是:“飞越太平洋”,作为国际大都市的上海,善于与国际惯例接轨。“深如玄武湖”,苏南地区,不但创造了闻名中外的“苏南模式”和经济增长奇迹,而且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活似钱江潮”,杭绍甬及周边地区,是中国内地民营投资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长三角的精神财富,单看能量有限,合起来潜力无穷。上海的高效有序和国际化胸怀,江苏的人文关怀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浙江的灵活经营和超前的市场意识,将如三支火炬,相互辉映,取长补短。

  任何一种文化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总会有自身的局限和缺失。一位历史学家曾这样评价江苏人:江苏人稳健稳重,但开拓不足;善创实业,但不善经商;诚朴守信,但守土恋家;发家较早,但小富即安。所有这些表征,实质上反映出的都是江苏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的冲突。于是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提出了对江苏文化进行深层次再造的要求,大声疾呼民众要在“创业、创新、创优”上下功夫。一时间,江苏人在“三创”精神的鼓舞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文化再造”:

  一是在创业上让更多的人从“睡地板”到“当老板”。就在前几天,记者在江苏如东县岔河镇南桥村采访时,向群众打听村支书丁建华的行踪。“丁书记忙着呢,一个人拥有两家公司,我们这儿都叫他丁老板。”据了解,如今在如东县2422名村干部中间,已有1967人投资创业或与他人合作办企业,累计投入资金超过10亿元。而据记者了解,这样的县在江苏不在少数。

  二是在创新上不仅鼓励打破旧框框,而且提倡另起新炉灶。据江苏省外经贸厅统计:2005年,江苏省民营企业出口达到110.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七成以上。江苏2005年有进出口实绩的民营企业达到6265家,比上年增加2343家。

  三是在创优上不仅要争第一,而且要创惟一。去年以来,江苏民营经济基本形成了“一市一品、一域一业”的块状经济新特色。如南通的纺织业、扬中的电器业、宜兴的手工业、南京的食品加工业等都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从“无入则禁”到“无禁则入”

  20世纪80年代初,都说广东人是“遇到红灯绕着走,遇到绿灯抢着走”;到了90年代浙江人赶超广东,形成了“无禁则入”,即别的地方是规定可以做什么就做什么,浙江人是只要不明令禁止什么就做什么。而江苏人由于“四平八稳”的传统文化的局限,基本上处于安分守己、“无入则禁”的地步。这个时候,广东、浙江民营企业的突飞猛进以及山东经济的崛起,使得江苏前有目标、后有追兵,由此导致江苏的经济曾经在一段时间内淡出了强势地位。

  江苏省的“头头”们看到了问题的症结,清醒地认识到要改变人的性格,必须从“文化再造”入手,于是江苏全省开展了“三创”精神的大讨论。伴随着讨论和思想的进一步解放,江苏人一是放下架子,南下取经;二是文化再造,鼓励“三创”;三是放开手脚,大胆改制。

  一时间,江苏各地出现了一批冒尖、冒富、求知、求新、求富的典型。宿迁市提出“希望在民间、活力在民营、发展靠民力、稳定靠民富”,做到“四个不限”,即不限发展比例、不限发展速度、不限经营方式、不限经营规模,坚持“六放”方针,放宽领域、拆除门槛,实现民营经济无障碍发展。为此,该市的一些领导受到了人们的非议,江苏省委领导力排众议,大胆鼓励创新和冒尖的人,该市一位主要领导近日被提拔重用为省级领导。

  当大家都在争论是“公有”还是“私有”的时候,江阴华西村的老党委书记吴仁宝就提出了“不怕‘公有’,也不怕‘私有’,就怕‘公’也没有,‘私’也没有,华西要‘公’‘私’双富有”的新理念。

  于是,华西村进行大刀阔斧的改制,使一批乡镇企业成了私营企业,冲破了苏南模式的桎梏。江苏省领导抓住这一契机让吴仁宝在全省干部大会上作报告,并提出“县市学昆山、乡村学华西”的口号,又一次用“文化再造”促进了经济升级。

  从“文化传承”到“文化再造”

  任何一种优秀人文精神的传承都不是一劳永逸的,总需要与时俱进来防止消退弱化。南京大学经济学家洪银兴教授这样告诉记者,江苏自然条件比较好,农业生产一直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所以农耕经济、小农意识所带来的与工业文明、市场经济不相称的文化缺失在所难免。同时,随着发展阶段的变迁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也会造成文化中创造性成分的某种新缺失。

  的确,江苏人既传承了优秀文化,促进了前三次经济的腾飞,又在近年来实行了“文化再造”,实现了经济的又一次领先。第一次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江苏的乡镇企业迅速崛起。第二次机遇是90年代初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江苏占尽了科教发达、现代人才集聚的优势,同时也占据了地理优势,主动接受上海浦东的辐射,外向型经济挑了大梁,江苏进出口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第三次发展机遇是90年代末的经济结构调整。在这一次机遇面前,江苏比其他省市有三大优势:一是发达的科教为江苏提供了拔尖人才,二是优秀的人文为江苏提供了投资环境,三是多年的发展为江苏提供了资金积累。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化,江苏的经济出现了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江苏人开始反思,发现在传统的文化中有许多不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因素。江苏省委一位主要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把这些因素概括为两点:

  一是小富即安、守土恋家的思想观念。这位领导指出,鱼米之乡的独特条件会淡化人们的忧患意识,削弱人们的进取精神,养成人们守土恋家的心理,缺少闯荡天下的勇气和动力。

  二是“重工轻商、重文轻商、重官轻商”的价值取向。江苏人长于办实业、搞制造,但对经营、流通则远没有浙江等地百姓擅长。江苏人尊师重教,但往往倾向于学术成名,忽视市场实现,同时民间还存在着根深蒂固的“学而优则仕”的读书做官思想,这是江苏科教优势不能充分转化成发展优势的一个重要文化因素。

  针对这两个“缺失”,江苏人提出了“创业、创新、创优”的新江苏精神,这应该是2005年江苏居民收入增速首次领跑长三角的根本原因。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