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我国确认汽车产能过剩,产业调整将不可避免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6日07:58 南京报业网-南京日报

  【南京日报报道】 本周,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通知》,其中首次确认了我国汽车产能过剩现象,国家发改委将在半个月后出台具体的调整方案。

  之前,发改委官员曾在不同公开场合表示:中国汽车产能过剩现象已经在产生。但业界对此一直有争议。国务院昨日发布的通知,则意味着对这一问题的“盖棺论定”,一场汽车产业调整将不可避免。

  汽车产能过剩下半年显现

  《通知》指出,当前,部分行业盲目投资、低水平扩张导致生产能力过剩,已经成为经济运行的一个突出问题。汽车、钢铁等行业产能已经出现明显过剩,但一些地方和企业仍在这些领域继续上新项目。目前,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不良后果已经显现:产品价格下跌,库存上升,企业利润增幅下降,亏损增加。

  有关方面分析称,2002年汽车出现井喷行情,汽车行业随即开始了新一轮产能扩张,到现在还没结束。我国去年汽车产能为800万辆,销售570万辆,产能利用率偏低。但是,正在建设和准备建设的产能已经超过现在的产能,达到1000万辆。“我国汽车产能超前了3—5年。”按照汽车投资周期分析,汽车产能过剩的危机在今年下半年和明年会显现出来。

  已建企业不调整,清理在建项目

  国务院提出了汽车结构调整的重点措施。据悉,此次调整基本上不涉及现有的在产汽车企业。主要将提高新企业的市场准入门槛,严控新上项目。

  同时,清理在建和拟建项目,对不符合国家规划、产业政策、供地政策、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市场准入条件的项目,依法停止建设。

  另外,新建整车企业和现有企业跨产品类别投资,除满足产业政策要求外,还要满足自主品牌、自主开发产品的条件;现有企业异地建厂,必须满足产销量达到批准产能80%以上。

  汽车业准入门槛更高了

  一家汽车企业政策研究室专家对此进行了解读:今后,汽车行业外企业跨行进入汽车业会非常困难,汽车行业内的兼并重组将加快。如果有新投资要进入汽车业,不能仅有组装车间,还要有自主开发能力和自主品牌,即使是新上合资企业,也不能仅有合资品牌。另外,对现有企业跨产品类别的生产投资项目也有同样要求。也就是说,如果轿车类别生产企业要生产SUV、客车等不同类别的车型,也要推出自主品牌、拥有自主开发产品能力。

  他说,这已充分表明,国家将直接调控汽车业。这次的措施比2004年发布的新汽车产业政策还要严格,将影响现有企业的投资方向及规模。2004年6月1日,国家发改委发布新《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将汽车业准入门槛提高为新建汽车项目投资总额不低于20亿元,其中自有资金不得低于8亿元。这一政策将大量想进入汽车业的民营资本挡在门外,希望遏制当时汽车工业散乱局面的进一步发展。

  具体调整方案半月后出台

  发改委工业司副司长陈斌称,该文件是一个综合性的指导文件。发改委接下来将与地方政府以及发改委和汽车企业召开一个研讨会。随后,将会出台一个具体的调控方案。“大概会在半个月后出台。”

  新闻背景:

  贾新光称是“无效产能过剩”

  公开资料显示,32家国内主要汽车生产企业的“十一五”规划的设想,未来5年中国将有800万辆汽车的生产能力正在计划建设中。预计到2010年,汽车产能将达到1800万辆左右,其中轿车产量是1000万辆。

  从销售情况来看,今年中国国产汽车销售量将超过500万辆。初步预测,到2010年中国的汽车消费将达1000万辆,产需差异相当大。据介绍,2005年中国整车生产能力为800万辆,产能已经过剩200万辆。

  2月初,国家发改委的统计数字将汽车业卷入“过热产业”的“黑名单”边缘。不过,对于这一判断,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发展公司首席分析师贾新光持不同意见,他认为,对中国汽车业准确的描述应该是“无效产能过剩,有效产能不足”,而这一现状决定了在汽车项目审批上不能“一刀切”。贾新光认为,汽车产能过剩说的是几年以后的事,并非现在。通常,汽车产业的产能鉴定周期是5年,而以目前私人汽车的发展速度而言,汽车产能5年以后也未必过剩。相反,在2005年销量前十的企业中,除了上海大众和一汽大众存在着暂时的产能过剩外,其他企业都存在着生产紧张的状况。

  其说法得到一些企业的支持,奇瑞汽车董事长尹同耀就曾表示,由于产能的紧张,奇瑞的老产品在近两个月以来,每个月欠下1000多台的订单无法满足市场。(编辑暴雪)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