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一米线”,花展需要设防吗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8日02:50 新闻晨报

  ■主持人的话

  春天是百花齐放的季节,各个公园的花展也在这个季节别起了苗头。长风公园推出了名贵的郁金香和奇花异草,不过出于养护的目的,工作人员或是给花围了栅栏或是在一米外拉出了“防线”。而此次共青森林公园,为了方便游客摄影留念,取消了赏花“一米线”。自然与人的距离近了,对游客的素质要求则高了。你认为公园应该取消赏花“一米线”吗
?在与自然亲近的过程中,如何做好一个文明游客呢?

  不取消为好

  □张家咏41岁职员

  我酷爱花卉摄影,从摄影角度来讲,取消赏花“一米线”,给花“松绑”,能让人与鲜花“零距离接触”是个好消息,但从能让更多的爱花者欣赏到完美花卉的方面出发,还是不取消“一米线”为好,这是无奈之举,也是有些“拈花惹草”者自己作孽所致,怪不得他人。

  记得一年前,听说有菊花展,很想去好好欣赏一番,拍摄几张得意作品,参与摄影比赛,可苦于工作忙,一直等到展期结束前两天才如愿以偿。没想到,一走进花展满腔喜悦瞬间被眼前的“稀毛癞痢”场景一扫而光,由于不甘心,于是找花展主办方寻求答案,工作人员一脸烦恼相,“原本我们算好的,花期能完全确保展期内不管早来还是晚来的赏花人都可赏到,可早来的赏花人太‘爱’花了,弄得损耗严重,我们已调换了好几次了,还不能保证展期末前来赏花人能赏到完好的花卉,管也管不住。”听后我也只能认命自己没早来,打那以后,这次教训永记心头,一有花展我就想尽办法“抢跑道”赶早不赶晚,“领先一步”目睹花卉的风采。

  花期本来就有限,还要遭受一些人的“爱的摧残”,这不是雪上加霜吗?在尊重更多人能欣赏美丽的花的前提下,对其保护一下是符合实际的,对大家也是一桩公平之事,等到人人自觉爱花气氛形成后再给花卉“松绑”也来得及。

  “一米线”若有似无

  □万小姐33岁公司职员

  上周五去森林公园,一路上游玩过去,发现有不少人确确实实地在“踏青”。有人为了抄近道直接从花丛上踩踏过去,有人为了拍照好看,摘了小花戴在头上或拿在手里。散放在室外的花,都是没有防护线的,容易遭遇不幸。摆放在室内的花,虽然有栅栏保护,但也逃不过那些摧花者的荼毒。跨过栅栏,蹲在花旁拍张照,“一米线”根本拦不住那些想要“零距离”接触的游客。而且只要有一个人跨过了这条线,就会有接二连三的人跟随着破坏“一米线”的赏花规则。

  “一米线”对不少游客来说可以说若有似无。我觉得在花卉旁边加设一些劝阻的宣传画,用交流的口吻提醒游客:花卉正在养护期,爱护花草是每个游客应尽的“游德”。看到有人故意跨越“一米线”,应该有工作人员站出来及时劝阻游客,明确告诉游客这是不被允许的行为,否则游客会觉得违规也是无所谓的。“一米线”的存在本身就是以游客的自愿遵守为前提的,如果有人不遵守,为了保护花草,公园应该采取更积极主动的措施,而不是等待“一米线”来发挥作用。

  分区域,“亲密接触”

  □Paul45岁IT高级经理

  天气爽人也精神,上个周末我叫上太太和女儿,呼朋引伴地赶去森林公园徜徉“花海”。春风扑面,花香撩人。可让我感到有点吃惊的是,公园的花卉观赏区内几乎看不到任何“警戒”的标志,甚至在名贵花卉的展区,“一米线”设置也在园方“亲密接触”的创意下,被“友好”地取消了。熙熙攘攘的拍照人群让一些“出彩”的景点变得拥挤不堪,小孩们打打闹闹,一只小足球飞过来,险些击中女儿头上那漂亮的“花蝴蝶”。我们一闪躲过去了,可边上的一支支郁金香却“不幸中弹”。我立马上去劝阻奔跑吵闹的孩子,可那位不领情的家长却嘴里嘀嘀咕咕怪我“多管闲事”。

  记得在欧洲工作的那些年里,我也曾多次兴致勃勃地“探访”过海外的国际花卉节。与我们国内普遍采用的“一刀切”做法不同的是,他们通常会在观赏区域设立“一米线”标志,大众化区域内则可让游客们簇拥在花丛里“亲密接触”,而在名花异草的展区,则有专人“严加看管”,一切是那么井井有条,即便是可以尽情“与花共舞”的地方,喇叭里低声播放着“游客须知”,展区醒目处也树立起标示牌劝告游客遵守不扰人和珍爱花卉的规矩,管理工作让人看了啧啧叫好。人与自然的完美对话,原来可以这样完成!

  如今,沪上的某些花展里少了“一米线”,我们却多了一份担忧。我完全理解公园方“善解人意”的良好初衷,但是如何把好的创意变成可操作的具体步骤,里面的学问还真不少,我们还得事先细致地做好“功课”!

  不让“一米线”隔断我与自然

  □Voic e25岁会计

  上周我刚去拜访了鲜花港。去看这些花展,我就是冲着感受春天的气息,与自然亲密接触而去的。如果在我与自然之间有人为的隔阂,会让我觉得不舒服、有拘束、不尽兴。

  我觉得只要公园方面管理得好,是可以避免人为破坏的。去年我去参观桃花节的时候,人流量实在太大,人挤人,大家都抢着拍照留念,急着拍完照快点走人,以至于人挤花,花花草草有意无意地受到碰撞、踩踏。而这次去的鲜花港,地方宽敞,游客井然,给人与花都留有足够的空间,有秩序了,花卉受到损害的可能性相对减少了许多。而且我几次参观下来,发觉周围的“采花大盗”越来越少了,大家都是赏花去的,要拥有一支美丽的花,现在花两三元便能在路边买到,也不必花几十元的路钱与门票特意跑一趟。我周围大多数人花了时间与金钱,就是为了真切地体验与自然花草亲近的美好感受。“一米线”的存在不仅仅隔离了人与花,而且给游客一种“不被信任”的感觉。大家赏花游春的情绪在“一米线”外会拘束、放不开。

  每一个新规则的推行都有一个慢慢适应的过程。使人与花的接触越来越接近自然的状态,这是花展发展的必然趋势。就让这个发展从“一米线”的取消开始吧。

  “赏”就是有距离地看

  □蒋先生42岁公务员

  带着孩子去看过一次花展,看着看着,觉得不是在赏花,而是在怜花。人群簇拥着花儿,与花儿拉拉扯扯拍照留念。在这种情况下,一不当心踩着花草也在所难免。我觉得在吸引来很多游客的情况下,公园方面还是拦上“一米线”比较好,能把这些无心伤害减少到最低。

  所谓“赏”就包含有保持一定距离地看的意思。一般来说能够上升到展出档次的花卉品种,多是比较娇贵的品种,应该享受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的礼遇。文明赏花,方能赏出花的味道来。要亲近自然,现在也很方便,市区里政府辟出了大片的绿地,供爱绿的市民随时呼吸自然的气息,市民们甚至可以在绿地上休息、玩耍。现在我们与自然接触的机会很多,在与自然亲近的同时,还要尊重自然。

  取消“一米线”更有吸引力

  □史志定60岁退休

  现代社会,爱花、护花的人多了,到花展和公园的游客日益增加,今非昔比。因此,我觉得共青森林公园,为了方便游客摄影留念,取消了赏花“一米线”,实在是一个明智之举。

  有心到公园赏花的游客,一般都是爱花者。在这样的环境和氛围中,如果有人辣手摧残鲜花,一定会受到众人的谴责。在众目睽睽之下,一般不敢大胆妄为。当然,游客中素质参差不齐,混进个别摧花者也有可能。不过,依我之见,如果公园能加强宣传教育,拟定严格的处罚规定,并加强公园工作人员的巡视和督促,相信,违规者会减少到最低。因此花展取消“一米线”更有吸引力。

  亲近就该不设防

  □beinah

  我认为公园完全应该取消赏花“一米线”,这是最基本的人性化的举措,也是对游客起码的信任和尊敬!但作为游客,心里必须有一个“一米线”的行为准则。毕竟美景的长久需要大家共同的维护才行。

  带上孩子去公园时,我都是会不停地跟在后面强调:小心,不能跨进去……别用手啊,当心碰坏了……奇花异草陶冶心境,公园里阳光灿烂,很多情况下,全民素质的体现靠的就是有文化底蕴和良知的人用表率行动感染周围再相互渗透开去的。但是,有时候,我也困惑于公园给游客的指示太少强制太多。比如,我的一位懂园艺的朋友告诉我,有的草木是可以踩踏的,而且据说踩踏的感觉对于人和植物都非常的舒适有益。那公园的管理者为什么就不可以对游客网开一面呢?

  很想像小时候那样,可以躺在草地里看书跳舞打羽毛球。可惜现在允许踩踏的草地越来越少,有时候孩子们刚刚偷偷跑进去就像赶鸭子似地被家长喊出来了。细想起来,栅栏和“一米线”不仅拉开了的是人与自然的距离,也减少了孩子在成长中与自然亲近的快乐!回到自然的怀抱是我们共同的美好心愿,希望有那么一天。

  【我有话要说】

  ●“一米线”挺管用的,但我很怀疑这能坚持多久。当初“一米线”刚落户上海的时候,大家都很欢迎。长风公园推出的“一米线”之所以执行得较好,我觉得主要原因是旁边有工作人员在管理。

  ———乐美通

  ●“一米线”,对于去过银行的人来说,肯定不会陌生。它最初的出现是为了保护顾客资金安全而在金融柜台前设置的一条安全线,也是尊重他人隐私权的一种社会礼仪。我觉得在花坛前设置“一米线”,还是有必要和可行的,毕竟还是有一些人会有不自觉的破坏行为,把美丽鲜艳的花朵给践踏了,着实让人觉得可惜。小小的“一米线”,其实就是一面镜子,从中可以折射出人们的公德意识;同时也是一把尺子,衡量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它虽然不是法律法规,但却是形成一种文明环境的原则之一。现在银行“一米线”基本上已经形成了一种公认的行为规范,对于公园“一米线”,我相信,等时间长了,大家就会有这么一种爱花护花的公德意识,习惯成自然。就算以后撤了“一米线”,也会无形胜有形。

  ———曾元

  ●我觉得应该取消“一米线”,那样才能让喜欢欣赏花的人们能与花更亲密接触,更好地享受鲜花给人们带来的快乐。当然有得必有失,这样也会给保护鲜花带来一定麻烦,我觉得可以加强惩罚力度,因为在不能达到每个人都自觉保护鲜花的时候,加强处罚不失为一个可以提高人们保护鲜花意识的一种有效手段。

  ———glotus99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