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应理直气壮地喊出“改革江苏”(社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8日06:04 江南时报

  一个月前的今天,清华大学召开了一场名为“如何理性地反思改革”的研讨会。这场研讨会上部分学者的言论以及随后一些媒体上关于改革的评述性文章,使“改革不可动摇”的主流观点鲜明地表露出来。的确,一段时期以来,对改革、市场化经济、贫富差距等,社会上出现了不少论争,甚至怀疑和否定经济体制改革的声音也时有所闻。但随着讨论的深入,特别是两会期间中央高层明确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态度、政府工作报告多次提及体制改革的话题之后,对改革的反思进入了积极的建设性层面。一种共识逐渐明晰:一切改革中遭遇的
问题,应当依靠深化改革来解决。

  联系到我们江苏,曾经也有学者发问,政府提出过“平安江苏”“和谐江苏”“绿色江苏”“诚信江苏”等等,为何不敢理直气壮地提出“改革江苏”呢?其实,无论提出什么口号,江苏近年来都是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依靠积极深化改革,推动两个率先来发展的。其标本意义的改革实践不胜枚举:

  以昆山经验的推广,落实全省富民强省目标,高举“富民优先”旗帜为标志的小康工程,是江苏为解决公众日益增长的公共品需求同公共品供给短缺、低效矛盾的有力举措,这也是缩小贫富差距、建设

和谐社会的改革思路。因为将一个地区的行政管理和官员政绩考核,与富民指标挂钩,体现了推进政府行政管理职能调整的改革特征,体现了从政府主导型的经济体制到市场主导型(或称政府服务型)的经济体制的深刻转变。改革的目的就是提高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综合实力,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使社会各个群体获得平等的权利。小康工程正秉承这样的主旨。

  苏州“新教育”实践、宿迁医改“市场化”试验等为国人关注的改革“试水”在江苏频频出现,佐证江苏这些年来一直没有停止过改革探索,而且在这些改革遭受极大争议时也没有裹足不前。宿迁改革标志性人物仇和和苏州“新教育”始作俑者朱永新不但被提拔重用而且推广其积极思路,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教育体制、卫生

医疗体制的改革研究。

  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这一攻坚领域,江苏改革探索的步伐迈得更大,不仅令“公推公选”全省推广,推选级别上升至正厅,而且从去年起在乡镇一级党委试点“公推直选”。据悉,今年3月底即将开始的乡镇一级党委换届,“公推直选”范围将扩大,民主化更强,百姓对直选的民意参与空前直接。省委有关部门更前所未有地希望媒体“宣传报道”此事。二季度进行的县级党委换届也将扩大“常任制”试点范围。可以预计,江苏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风正帆悬。

  在其他领域的改革实证,没有必要一一列举。

  但是,江苏近年来的改革实践和成就,并不意味着江苏的改革可以低调进行,不需深化和强化,相反,随着全省经济建设的加快发展,市场体制的日益成熟,所暴露出来的行政管理瓶颈,

能源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官员腐败,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南北贫富差距增大,群众教育、看病、就业、劳保、治安等方面的诉求居高不下等等一系列问题,尤其需要用深化改革来予以根本解决。改革没有回头箭,改革亟需大声喊。如果说改革开放初期“摸着石头过河”“不争论默默干”有历史的必要性,那么,历经20多年的改革实践,当改革进入深水区,特别是当改革攻坚遭遇杂声的干扰时,各级党委政府应该理直气壮地发出改革强音。这是历史的需要,也是现实的需要。

  《江南时报》(2006年03月28日第三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