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岩壁上的村庄一一贵阳城中村现状透视(上篇)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8日09:36 贵州都市报

  

岩壁上的村庄一一贵阳城中村现状透视(上篇)

  核心提示

  “城中村”,是城市扩张的必然产物。

  其改造因土地制度、户籍制度、经费统筹、政策障碍等因素而日益成为城市管理层一致公认的难题。

  3月初,贵阳市委副书记、市长袁周在对贵阳市城管、城建工作进行现场视察时指出:环境、绿化、城中村改造等方面的问题已直接影响着贵阳的市容市貌。

  尽管省会城市贵阳“城中村”整顿已拉开帷幕,但当我们面临一系列整顿过程中的难题时,是否在反思自己经营城市的理念和初衷?

  而“城中村”的内涵和外延意味着什么?在整顿过程中究竟存在哪些困难和问题?

  

  记者直击:脏乱臭的“城中村”

  2月23日,细雨淅沥。

  尽管雨湿路滑,位于贵阳市富源北路的贵阳钢铁厂后面依然车水马龙,一些小贩挑着箩篼、推着板车正匆匆走向四面八方,而与此对应的是,该厂后面的石壁上依山而建的几百间民房静静地伫立着。

  由于这些房屋建立在石壁上,被周围居民戏称为:岩壁上的村庄。

  这些房屋的主人,就是周边的原住居民。

  这里给记者最直接的印象是,房屋杂乱无章,环境臭气熏天。

  从山脚往上“攀登”,一股恶臭扑鼻而来,十几排简易平房错落“依偎”,电线杂乱无章,楼道狭窄,房屋没有加固便肆意加高。不但人员出入不便,一旦发生坍塌、火灾等事故,施救都成了难题。

  尽管“禁止乱倒垃圾”的标语醒目地粘贴在墙上,但路边臭气熏天的垃圾随处可见,几只老鼠在垃圾与墙缝间窜来窜去,哄抢着一堆堆食物。而进出的道路上,污水横流,苔垢出奇地疯长。

  来自毕节的54岁的张云成化名见证了这里的“成长”。

  11年前,张云成和前妻离婚后就只身闯荡贵阳,最初,他在这里用石头、木棍、油布搭就了一个“家”。

  如今,张云成在岩壁上用石头砌成地基,建成了2间平房,约30平方米:里间是卧室,外间是客厅兼厨房,一台20多年前的黑白电视机,一张老式木桌,几条小塑料凳和摇摇晃晃的沙发,就是他们的全部家当,而门外,用钢管焊接的铁门,是他唯一觉得安全的象征。

  他每天卖点水果、蔬菜,就能够满足一家两口的生存需要。他说能够在这里有个“窝”,就很满足。

  张云成说,他在这里住了11年,原来只有几十间房子,现在已有几百间了。

  “这里的房屋全部都是出租的,十分简陋,一旦动工,2天就可以建造3间房屋。”张云成如此概括这里的发展速度。但更多的是“当地人”在这里建房子。

  经调查,在贵阳三桥、宅吉、营盘路等路段,城中村现象比比皆是。而这些村庄的现状———脏、乱、臭成为它们的共同特点。

  那么,城中村的存在,究竟对整座城市带来了哪些影响呢?

  村庄背后:大山的“剥皮”之痛

  狮子山,一个雄奇的名字,如今,这个名字随着城中村的发展而变得“徒有虚名”。

  据贵阳市东山村89岁高龄的陈云碧老人回忆,半个世纪前,这里还是一座郁郁葱葱的山头,那时植被完好,小鸟成群,远看如一头怒气冲冲的狮子雄踞一方,给整座城市带来一丝生机。

  “最大的树要三四个人才能合抱。”陈云碧说,但后来随着人们的砍伐和修建房屋,这些树都被毁了。

  “现在毛都不在了,什么狮子哟,顶多是一个山包包而已。”陈云碧老人道出狮子山的悲情结局。

  据陈云碧回忆,在贵阳市的营盘路附近、火车站旁边以及金顶山,都遭遇了狮子山一样的命运。

  记者调查发现,在贵阳火车站旁边,一座山头就只剩下“帽帽”孤独地耸立着,而在腰身部位,几百间低矮的平房紧紧将其包围。

  村庄的自然繁衍,吞噬着城市绿地,贵阳市内的几十座天然山头都难以幸免。

  “自然村庄的存在,不但损害了城市风景,而且还破坏了自然生态。”贵阳市规划局一官员痛心地说,在市内,由于人们乱建乱搭,几乎所有山头都受到“剥皮”之痛。

  追本溯源:自然繁衍的产物

  城中村的存在,无疑成为城市一块刺眼的疮疤。

  这些在老城边缘乱搭乱建,环境脏、乱、差的“城市村落”,“严重地损害了城市形象,”贵阳市云岩区城管大队教导员罗云如是说。

  “人口的增长必然要求人居住宅面积的拓展,这是造成城中村不断扩大的一大重要原因。”罗云说。

  来自该大队的资料显示:在其辖区内的沙河村、西瓜村等9个村内,不同程度地存在城中村现象,而这种现象与当地居民人口的自然增长有着最直接的联系。

  “树大发丫,人大分家,”这是最根本的自然法则,因此,随着人员的不断增多和成长,必然引发住宅需求,而这种需求也是政府力主解决的现实问题。

  因此,为规范管理城中村乱搭乱建的状况,贵阳市人民政府曾于2000年同意贵阳市城管局时简称城管委———记者注“同意办理农房建设施工许可证”,此证事实上就相当于“农房建设产权证”。罗云说,但由于种种原因,2003年,贵阳市人民政府下文终止批准该证的文件,但农民以结婚、生子用房等理由,依然“自我建造房舍”,这是城中村近年来愈演愈烈的一大原因。

  而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城中村发展完全处于自然状态,这也是城中村杂乱无章的历史原因之一。

  罗云称,在2003年以后,由于没有具体的操作条文,农民自建房中,分不清哪些是农民的确需要的,因此,也难免出现乱建房的现象。

  据贵阳市城管局相关部门调查,部分外来人口通过户口迁移等方式成为“原住居民”后,也在一些废地、荒地上建房搭房,这也成为城中村形成的一大原因。

  贵州大学一位城中村现象研究专家认为,城中村的背后主要有四大成因:一是经济原因,一些村民和居民为了收取房租,建了大量的违章建筑;二是政策原因,20多年来城市盲目扩张,发展不均衡、管理不规范遗留很多“死角”;三是体制原因,土地管理混乱导致对被圈入城市的农民无法管理,他们随意建房廉价出租;四是农民工进城潮,大量外来务工人员的住宅需求直接催生违章建筑的诞生。

  城市扩张:城中村是必然结果

  毋庸置疑,贵阳近几年的城市发展取得了惊人的进步。

  据来自贵阳市建设局的资料显示,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贵阳就迎来了发展史上的春天。那时,贵阳市南明区、云岩区等两城区内的主要街道开始规划和整改,逐渐呈现出“现代都市韵味”。

  到上世纪90年代末,贵阳25层以上的高层建筑已增至几十幢,市区内主要居民区基本上都重新进行改造,市区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我们的城市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尤其是在基础薄弱的条件下建设并经营城市,取得如此业绩,这是完全值得骄傲的。”贵阳市某规划设计院退休工程师张家林认为,由于城中村改造具有长期性、复杂性等特点,其问题既有历史的长期积累也有经济社会迅猛变化、法规法制不健全、规划体制方法落后等原因,同时也可以说是一个城市经济、社会、环境问题的综合反映,要妥善处理好这些问题,“的确不容易。”

  他说,城中村现象,是任何城市发展“都跳不开的坎”,同时也是城市管理与经营者所面临的共同难题。

  据其介绍,每座城市周围,都有大量的“卫星城市”支撑“中心城市”的发展,也就是说,在大城市与小城市之间,必然存在大量的“二元结构”村落。随着城市中心地带城中村的改造完成,其边沿区域的城中村依然在快速发展。尽管反复整改、治理、规划,在城市发展的边沿,始终存在“二元结构”村庄,这就使城中村改造进入“周而复始的治理死胡同”。

  另外,城市要发展、壮大,就必然要征用大量土地,而土地征用并不具有连续性,因此,直接导致大量的“边边角角”空置和废弃荒地出现,而置身其中的原住居民就利用这一空间建房搭房,致使城中村死灰复燃。

  专家视角

  贵州大学一位不愿具名的社会学专家认为:“十几年来,随着土地有偿使用、住房制度改革以及大量外资引进,使贵阳市的城市改造获得新的动力和契机。与此同时,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房地产的综合开发成为城市改造的主要形式。在利益机制驱动下,城中村改造存在一定盲目性、投机性,其重经济效益,轻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给城市的后续发展带来隐患。”

  因此,他认为,尽管城中村是城市扩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但采取有效的调控措施,促进城市改造的健康发展依然是政府应该做的事情。

  作者:罗晓松来源:金黔在线—贵州都市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