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珠三角之父”面纱揭开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8日12:53 南方日报

  “珠三角之父”面纱揭开

  完整保存其骸骨的蚝岗遗址博物馆国庆前开门迎客

  本报记者谭志红实习生段思午

  5000年前的生活猜想

  让我们把镜头推回到5000年前。

  夕阳西下,海水正慢慢退去,留下牡蛎和文蛤,静静地躺在沙滩上。看见它们,几个孩子发出兴奋的喊声,挥舞着手中的尖利石器,快步跑过去。

  迎着孩子,一个健壮的身影缓缓朝内岸走来。他抬起头,典型蒙古人种南亚型的脸形渐渐清晰,低低的眼眶、高厚的颧骨、扁平的鼻子,树皮做成的简陋衣服裹住了他那结实的身体。他拖着一根骨质的鱼叉,今天的收获似乎不多,鱼叉上只有一条鱼在作最后的挣扎。他把目光伸向远方,看见了村落里的人家。

  这个小村落坐落在一个海岛上,岛上人家不过三五户,人口十余人。村里的女人扒下整块树皮,在水里浸软后用石饼捶松,再用石拍拍去渣滓,剩下纤维网,成为身上穿的天然“不织布”。男人们砸开蚝壳,挖出里面的肉,放进身边的陶器里。这些陶器有的是夹砂的,呈红褐色,砂粒粗细不均,上面饰着细绳文,也有条纹和刻划纹。有的陶器是泥质陶,表面经过细细打磨,呈赭红色,上饰刻划纹,也有镂空的。

  村里的房子建在坚实的贝壳墙基上,房子之间有排水沟。多年积累下来的蚝壳、鱼骨堆积如山,把房子围在中间。路间散落着少许野生稻、野果,还有一些造骨质工具时留下的骨质碎片。房间内外还有网坠、石锛、石斧、骨铲、骨锥、骨针、蚌刀、穿孔贝壳等器物。

  这是珠江三角洲人类群落一个普通的生活场景,时间是5000年前。确切地说,这个地方就在东莞市南城区胜和社区蚝岗。今天,这里被称为“珠三角第一村”,曾经在这里生活的某人被称为“珠三角之父”。

  目前,投资1300万元建设的蚝岗遗址博物馆已完成外围建设,正在进行内部装修,这是省内首座建在遗址上的博物馆,预计在今年国庆前对外开放。2003年,考古学家在东莞市南城区蚝岗贝丘遗址发掘了大量文物和一具完整的古人类遗骸,遗骸距今已有5000多年。考古学家将这一地区和这具骸骨分别称为“珠三角第一村”和“珠三角之父”。

  1

  省内首座建在遗址上的博物馆

  2003年,省考古所对蚝岗遗址进行发掘后,发现有人类活动面、房基、柱洞、灰坑、排水沟和墓葬等重要遗迹,出土了石器、骨器、蚌器及绳纹陶和彩陶残片。尤其重要的是,在遗址中发现了一具十分完整的古人类遗骸,经测定为男性,距今已有5000多年。

  3月25日下午,当年发掘蚝岗贝丘遗址的专家之一、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冯孟钦副研究员向记者简述了当初发掘的过程,特别是“珠三角之父”的发掘过程。“完全是出于偶然,才发掘了我们珠三角居民的祖先啊。”

  “蚝岗贝丘遗址是珠三角最早的人类部落遗址之一,距今已有5000年之久,反映了新石器时代晚期珠三角原始人类生活的一些情况。”南城文化站的吴孝斌说。据他介绍,目前广东省已发现的贝丘遗址尽管多达几十处,出土彩陶的却只有高要蚬壳洲、增城金兰寺、东莞万福寺和蚝岗,而金兰寺和万福寺已被破坏殆尽,蚝岗贝丘遗址无疑是省内出土彩陶且保存较好、较早的两个贝丘遗址之一。蚝岗贝丘遗址是研究史前采集渔猎经济的典型遗存,为判定珠三角乃至广东省其他地区同类遗存的年代关系提供了相对可信的年代标尺,又是研究珠三角地区海岸线变迁的重要资料。

  如何让这段尘封几千年的遗址发挥应有的价值?一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冯孟钦的设想是,蚝岗遗址博物馆要建成全新意义的遗址博物馆,即将开放式的遗址和封闭式的局部遗存相结合。博物馆除了展示遗址发掘现场和已出土的文物外,还要复原部分遗存供参观和游览者动手发掘,变被动参观为主动参与。

  对此,东莞市博物馆办公室主任张光华曾表示,单纯为了保护而保护,是一个低层面的保护,保护的同时要更好地研究和利用,这才是对文物更高层次的保护。南城区有关领导也说,在蚝岗贝丘遗址上建设博物馆,在保护遗存整体及原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做到合理利用,既可以体现东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同时也可以让青少年学生在这里开辟地方史教育的第二课堂。

  对于蚝岗遗址博物馆的价值,冯孟钦评价甚高:“像蚝岗这样直接建造在遗址上的博物馆,应该是全省第一家,就是在全国也是比较少见的。”据悉,此前在原始人类居住地之一的封开县黄岩洞也建有遗址博物馆,不过那个博物馆建在黄岩洞洞门外,参观者要穿过博物馆才能进入黄岩洞遗址。冯孟钦说:“蚝岗博物馆把整个遗址都罩起来,和半坡遗址博物馆属同一类型。在遗址上建博物馆,可以让参观者看到发掘现场的原貌,那种现场感是其他博物馆不能做到的。比如说蚝岗要建的堆积层剖面,可以让参观者清楚地看到发掘时的堆积分层情况。”

  2

  参观者可以体验考古发掘

  按照当初的规划,将在蚝岗遗址现场及附近地区建设一座博物馆和一条文化街。由于拆迁难度大等原因,蚝岗文化街的建设尚无实质性进展,而投资1300万元建设的蚝岗遗址博物馆已完成外围建设,正在进行内部装修。

  3月24日上午,记者随吴孝斌来到了博物馆建设现场。博物馆位于南城区胜和社区,地势略高出周边地区。吴孝斌说,博物馆就建在遗址上,占地面积4645平方米,建筑面积1658平方米,将整个遗址囊括在建筑中。

  迈上土坡,记者看到到处散落着白色的蚝壳。据说当初这里的蚝壳堆到一两米高,是古代居民世代遗弃堆积而成,“蚝岗”一名由此而来。吴孝斌说,解放后很多生产队在这里挖蚝壳做石灰,到2003年进行真正发掘时,蚝壳厚度没有过去那样高了。

  进入博物馆的大门,可以看到一个旋转楼梯。从楼梯上去可到博物馆大厅的正中央,也就是2003年遗迹发掘的现场,面积约150多平方米,中间有一个地方堆了不少泥砂袋。吴孝斌说,那具被称作“珠三角之父”的骸骨就是在那里出土的。发掘现场还堆着半圈土层,盖着塑料布。据说,这里将会制作一个剖面层,展示当初发掘遗迹时的地层分层。

  博物馆将分为遗址展厅、互动展厅、资料展厅等几部分,主要展示内容包括蚝岗遗址出土文物、蚝岗人的情况、彩陶文物、未发掘的遗址原貌等。“有关部门从其他省市调给我们一批文物,充实展馆。”吴孝斌指了指楼上一个展厅,那个地方会陈列出土的骸骨。“第一具骸骨出土后,不远处又出土了第二具骸骨,但是保存状况不太好。最终鉴定报告我还没有看到,所以还不知道这两具骸骨间是什么关系。”他还透露,最初专家建议的方案是将骸骨经过科学处理后,按原样重新放回发掘现场的坑里面,再在坑底打几盏灯,既增强遗迹的神秘感,又让参观者有现场感。但是,由于怕观众心理上接受不了,这个方案最后没能实现。

  在遗迹展厅外面的下楼处,有一块地方的土质和遗迹的土质很像。吴孝斌说,那里是遗迹的一部分,特地保留了原貌未发掘,以作为互动展厅,参观者可以自己动手,进行一些简单的考古发掘体验。参观者还可以进行考古模拟、陶片修复和陶器图案设计,增加他们对博物馆和历史文化知识的热爱。

  据了解,蚝岗遗址博物馆建成后,还会借助各种现代科技手段,以实物、图片和场景复原等方式,逼真展示东莞5000年前的历史人文景象和古老文明内涵。

  与普通博物馆相比,蚝岗遗址博物馆的建设方法能够更好地保护遗址,并给参观者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冯孟钦介绍,他们当初并没有发掘整个遗址,在出土了两具骸骨之后,发掘工作基本停止,没有进行更大范围的发掘,甚至还保护性地掩埋了一部分。“通过已经出土的文物和遗迹,我们可以基本判断出遗址的大致状况,比如说我们发现了一个居住面,还有相邻的排水沟,从而可以大致推断出当时原始人类的居住情况。没有必要把全部遗址都发掘出来。”他表示,整个遗址的发掘工作在2003年就已经结束,以后不会再进行发掘,而是按原样保存起来,这也是遗迹保护的需要。

  对于具体开放时间,工作人员表示,由于博物馆设计规划的调整,原定今年5月的开放时间会推迟,但是应该能在国庆前对外开放。目前,博物馆的土木建设已经基本结束,正在进行内部装修施工,还需要进行陈列施工。

  □对话

  “珠三角之父”说法成立

  博物馆建成在即,一些问题仍有待解释。就一些人们关心的话题,记者向冯孟钦副研究员进行了核实。

  记者(以下简称“记”):蚝岗贝丘遗址真的可以被称作“珠三角第一村”?那具出土的骸骨真的是“珠三角之父”?

  冯孟钦(以下简称“冯”):可以肯定地说,“珠三角第一村”和“珠三角之父”的说法仍然成立。此前,在肇庆曾发现过原始人类的遗址,和蚝岗差不多同时代。高要也有贝丘遗址,年代可能比蚝岗略早。高要在珠三角的边缘,你说它属于珠三角范围也行,说它不是也行,而且即使年代比蚝岗早,也不会差太远,总的说还是一个时代的。而到目前为止,珠三角地区没有发现比蚝岗出土的第一具骸骨年代更久远的人类遗骨,我们不能说绝对没有,至少可以说是“保存最完整、年代最久远的骸骨”,称它是“珠三角之父”应该也没有什么异议。

  记:出土的第二具骸骨情况如何?

  冯:第二具骸骨由于保存状况不是很好,所以不能进行准确科学的鉴定。我们还不能确定它的性别以及与第一具骸骨的关系等。有人说可能是夫妻墓,但是没有更多证据表明这个推断成立。

  记:此前有报道称蚝岗遗址是父系氏族,果真如此吗?

  冯:彩陶的出土只能说明我们珠三角地区有不同于北方的文化源头,比如说蚝岗的彩陶上有水波纹,就表明这里是靠近水的地方。但是不能断定就是父系氏族社会了。北方那时应该是父系氏族,但是南方的原始社会发展会不会跟北方一样,还很难说。

  记:蚝岗遗址到底有多少人家?他们居住了多久?

  冯:根据已有发现,我们可以大致推断5000年前蚝岗居民的生活情况。从居住面的发掘情况看,居民不会很多,大概只有几家,十几个人。这个村落大概存在了1000年左右。这里的居民明显是依靠渔猎和少量的植物采集维持生活,没有发展农耕,生活受到资源限制。据县志记载,清初年间,蚝岗、虎门还是孤悬于大陆外的岛,贝壳类生物种类繁多。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最早的蚝壳都是很大的,说明当时资源很充足。到后期出现了逐渐变小的趋势,说明这里的资源开始紧张,到最后可能完全被消耗殆尽,这里的居民就迁徙到别的地方去了。迁徙,不只是游牧部落才有的事,在古代渔猎部落也经常发生。

  蚝岗遗址博物馆四大看点

  1.省内第一家建在遗址上的博物馆。进入馆内,可以目睹遗址发掘现场,领略“珠三角第一村”居民的生活。

  2.可以观赏到保存完好的“珠三角之父”骸骨。

  3.可以领略珠江流域、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彩陶文化。

  4.在互动展厅,可以进行考古模拟、陶片修复和陶器图案设计。

  图:

  建设中的蚝岗遗址博物馆。本版摄影何建文

  当时露天的发掘现场。本版摄影何建文

  博物馆内的土层,隐约可见白色的蚝壳。本版摄影何建文

  “珠三角之父”骸骨。本版摄影何建文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