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愿批评成为作家的“马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8日18:00 光明网
叶隽

  权力博弈影响文学史从“70后”到“80后”,我一直保持着充分关注。

  因为在我看来,这关系到现代中国之文学创造的气象与高度,意义重大,不可不察。与“70后”的昙花一现乃至身体写作的取宠过度相比,“80后”显然更具敏锐的文学感受力和语言驾驭力。这不仅是通过市场订数表现出来的,也是通过他们的文字和作品本身展示的力量。对这一点,如果作为批评家不能体认,不是“老夫近来少读书”,就是“满眼沧桑

难移情”,再追问得深一些,可能就是“场域因素”与“批评伦理”的问题了。

  实际上,诚如布迪厄所揭示的那样,文学场域的权力博弈,乃是影响文学史本身进展的重要因素。而更重要的是,由于科技在当代世界的高度发展,使原有的“权力格局”被打破。新生代的创作者可以凭借网络的便利,借助市场的支持,而不再延续传统的“成名程序”(所谓“进入文坛”)。所以,韩寒可以骄傲地说:“我的写作可以说是中国难得的纯文学。”(韩寒《蛋,就是这么扯的》,载《新京报》2006年3月8日)这种对“潜规则”的破坏,当然有引起“既得利益者”不悦的因素。

  “80后”要有文学的雄心从这个角度而言,韩寒有些像那个指出皇帝未穿衣服的小孩,凌厉而真诚。他的自负与“轻狂”,也跃然纸上。我虽然不喜欢,但尊重其个性。对80后,我觉得韩寒与张悦然是相当有潜力的,这既表现在既有文本的“才华横溢”,更内蕴于颇有个性的“艺术潜质”。因为,说到底,文学毕竟是文学,无论场域博弈的制约因素有多大,最终是要根据作品本身的分量来说话的。而从本质上来说,一流作家必须拥有一流的艺术作品,他绝对是艺术家,是创造者。至于说到是否纯文学,我觉得那只是文学史家的一种划分尺度而已,不必过于拘泥或执着。“超越雅俗”才是更高的境界。就读者大众的普及面来说,80后作家显然具有“俗文学”的因子,而从其表现的艺术感受力而言,《三重门》、《十爱》等作品显然也不能说就没有“雅文学”的成分。而无论雅俗,心理遂通,“真性情”、“真追求”才是最重要的。

  但不客气地说一句,正如张悦然的格局始终不能增阔,个体阅历式的女性私家叙述成分太重;韩寒后来的创作虽然内容数变,亦仍表现出其天分,但没有一部在艺术品格上超出了《三重门》。这是青年作家们应有自省意识的。

  他们都还很年轻,“伤仲永”是很容易的事,而这在市场化时代里又是几乎难以避免的。成名有时真的不是一件好事,无论是对学者,还是对作家。所以我蛮欣赏韩寒“不以写作为业”

  的选择,这样可以使自己有更多的社会阅历和心灵空间,庶几可有利于其未来的成长。但如此说法,并非就毫无忧心。80后一代人想要“远行持久”,有两条致命障碍必须排除。一为“学养不厚”,这绝非要求作家一定成为学者型,但知识积累会给自己提供资源、启迪思路乃至塑造气象。大作家可以不入大学,但决不可“学不积跬步”,才情挥发是有限度的。不读书,终究有问题。二乃“省思意识”,有批评才有进步,正是在与批评家的“如琢如磨”

  中,大作家才得以“洗涤重生”、不断攀进;正是在对自己前行轨迹的不断复演与省思中,艺术家才能雕琢出最少瑕疵的“艺术品”来。如果只是随意挥洒文字和才情,无论市场追捧有多好,终究免不得一个“匠人”的结局。

  一般来说,因时间距离太近,当代人对当代文学基本以过度批评为主。文学史足以证明此点。这本不是坏事,因为也只有在真正的批评家的敲打之下,作家们才可能真正成长,一个时代的文学才能成就其为“此时代之文学”。这个关系,有些像生物界的“生物链”,“生态平衡”的维持不但需要羊,也需要狼。但关键在于,狼的分寸要拿捏好。能批评到点子上,真的不容易。我想现在的批评家,即使不能让韩寒们“心悦诚服”,至少也应让他们感受到“批评的善意”。

  文学需要对话性的批评当然,以上所论,都建立在一个基础上,就是对80后殷殷然有厚望焉,希望他们能成为未来担起中国文学大梁的一代。如果韩寒依然居高临下地说:“卖得好,是因为写得好。有朝一日卖不好,是因为总有那天,也没关系。”那就不仅看轻了批评者,也看轻了自己。我欣赏如此年轻无执的心态,但难以赞同过于轻狂张扬的性格。虽然我承认,人总是有自己年轻时代的。

  譬如前段的评论,既肯定青春文学的独特价值,又提醒有志于文学者须看淡市场(李少君《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文学》,载《新京报》2006年2月21日)。这样的批评,其实是开卷有益的。我曾著文说过:“批评一定要成为‘艺术家的马刺’,使艺术家不得不看,而且深谓开卷有益。要能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拿出艺术的真诚、坚拒功利的诱惑。”“美评不足取,恶评不足为,对话性的批评才是真正的和谐建设之道,学术性的批评更需要文学史的修养与眼光。”真的希望有一天能看到,80后这代人能够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度,“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