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洞内发现古老动物碎骨 疑为“熊猫”化石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9日00:47 红网

  红网3月28日讯(潇湘晨报特派记者 常 乐 徐海瑞)走在从郴州市临武县城到南强乡一段平坦的乡村公路上,路旁大片大片的油菜花让人赏心悦目,也让临武溶洞探险活动先期考察团的考察之旅变得愉悦轻松。28日一早,考察团便对凤岩溶洞进行了实地考察。

  凤岩溶洞确定不能贯通

  28日上午10时许,考察团一行来到位于南强乡官溪坪村的凤岩溶洞。天公作美,远望过去,溶洞主洞口在阳光的照耀下,宽敞明亮。

  “为了避免进洞的村民发生意外,这个洞口在几年前就被堵住了。”官溪坪村村委会主任杜中兴告诉记者,现在只有从主洞口旁边的另一个洞口可以进洞,并且有可能通到广东。

  随后,在杜中兴的引导下,考察团穿过一段狭窄的山路,看到了隐藏在杂草丛中的溶洞入口。杜中兴说,这个洞口虽然不大,“但里面却十分宽敞,‘文革’的时候还放过电影呢。”听完杜的说法,考察团成员、长沙喜玛拉雅探险队队长罗剑锋立刻来了兴致:“真的,这么大的溶洞,应该可以通到广东吧?”考察团成员经过一番准备,跟随罗剑锋等探险队员进入洞内。

  洞内可真是宽敞,足有300-400平方米大小。往正南方向走去,各种各样的钟乳石随处可见。然而,正当考察团成员为洞内的美景而感叹时,却无法找到南向的路径。

  是没路了吗?大家马上四处寻找洞口,期待找到其它支洞继续行走。半个小时之后,考察团成员仍然一无所获。

  正在大家一筹莫展时,湖南地质研究所教授、本报《湖湘地理》地质顾问童潜明发现,尽管大家走了这么久,但并没有走出这个宽敞的“大厅”。原来,“大厅”呈封闭葫芦状,中间的一个粗大的石柱模糊了考察团的视线,“其实这里根本没有出口,大家都是在‘大厅’来回转呢!”

  广宜“出气洞”给人惊喜

  找不到继续行进的出口,考察团只得暂时退出凤岩溶洞。此时,临武县文物管理所所长龙碧林说:“这个溶洞的一个洞口当年被填后,大家都认为还能找到其它洞口,现在证实此路不通。不过,与此相隔大约八九公里的广宜镇也有个溶洞,听说极有可能通到广东。只是那个溶洞太危险,没人在里面走多远,不知道它究竟通到哪里。”

  为了一探究竟,考察团当即决定离开凤岩溶洞前往广宜。当地村民邹义新介绍,龙碧林所说的溶洞叫“出气洞”,就在凤岩溶洞东南约10公里的半山腰上。

  考察团到达“出气洞”时,已是下午3时20分。经过简短的准备之后,记者跟随探险队员再次进洞。洞内的情况迥异于凤岩溶洞。“出气洞”内的地表多是淤泥,非常湿滑,不利行走。走过约100米的距离后,前面就是一个近30米高的岩石断层。

  “很多人都是走到这里就停下来了,不知道下面什么样,很危险。”邹义新指着断层说。不过,这些并没有难倒探险队员,他们让记者和地质专家及陪同人员在洞内一个平台等着,自己用绳降方式轻松下到断层下的平台上。

  经过4小时漫长的等待,探险队员终于返回平台。他们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说:“我们专业人员进去不要紧,但其他报名参加探险的勇士要进入的话,必须经过严格的培训,否则很可能发生意外。”

  “三洞一线”可能贯通湘粤

  “‘出气洞’很可能通到广东。”童潜明通过对洞内外地质环境的考察发现,‘出气洞’以南的三座山之间,都有两个落水洞,它们和“出气洞”刚好在同一条直线上,而这三个溶洞一旦在地下相接,就完全可以连通湘粤两省。

  考察后,童潜明特别将这三个溶洞的位置画成示意图。示意图上,“出气洞”位置最北,往南相继出现两个低谷,就是童所说的两个落水洞。而南面的落水洞所在的山南面就是广东。由于和广东距离很近,地下溶洞极有可能相接,连通两省。但是,童潜明同时指出,如果溶洞内部因为水蚀原因,造成石灰岩下垂,就有可能导致洞内通路被堵,这种情况下,要想通过溶洞到达广东,将非常困难。

  新闻链接

  专家考察团赴广东连州考察

  红网3月28日讯(潇湘晨报特派记者 常 乐 徐海瑞) 在顺利完成对临武溶洞的考察后,由地质、探险专家以及省内外记者组成的临武溶洞探险先期考察团今日将离开临武,前往广东省连州市继续考察,并就此次活动相关细节问题与该市有关部门作进一步的沟通。

  临武县委宣传部、县文物管理所、县旅游局等相关部门及有关乡镇对本报组织的此次活动给予了大力协助,为配合此次考察的顺利进行,以上各部门均抽调了专门人员全程陪同,且给予了必要的支持。该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雷剑才表示,以上各部门在活动正式开展当天,应继续做好协助工作。

  在顺利完成对临武溶洞的考察后,考察团今日将离开临武,前往广东省连州市继续考察,实地察看地处该市最北端的星子镇杨梅村脚下的“崩地”大溶洞,并就此次活动相关细节问题与该市有关部门作进一步的沟通。

  脊椎动物化石专家考证:郴州桂东曾发现熊猫化石

  本报综合消息 2003年,湖南师大生命与科学学院教授、脊椎动物化石专家邓学建经考证后确认,2002年在郴州桂东县四都乡东水村天然溶洞内发现的动物化石并非华南虎化石,而是熊猫化石。

  这具化石被发现时,骨头坚硬如石,牙齿全存,上颌两个牙齿长2厘米,皮毛全无踪迹。据测算,其形成年数至少上万年。熊猫化石为什么会出现在溶洞,溶洞里是否还有其他物种的化石,这都是一个未解之谜。

  这是湘东南地区首次发现的洞穴熊猫化石。专家因此推测,被誉为“国宝”的熊猫,其踪迹将东扩400公里。

  该天然溶洞离桂东县城约四五十公里,化石发现处离洞口约四五十米。化石共有100余块,呈淡黄色。化石组成的整个骨架约1.6米长,其牙齿化石具有明显的草食动物特征。

  据当地村民陈建东介绍,他们是在开发溶洞时偶然发现该化石的。经当地有关部门初步鉴定为华南虎化石。后经湖南师范大学有关专家鉴定,认定这是一具年龄为3万年至700万年的熊猫化石。

  专家细说洞穴化石成因

  熊猫历来喜欢丛林生活,因此此前发现的熊猫化石多在平地的泥土里,但这次在桂东发现的熊猫化石却藏在洞穴里,这也是我国首次在洞穴里发现的熊猫化石。

  熊猫化石为什么会出现溶洞里?据湖南师大邓学建副教授分析,熊猫可能当时受到惊吓,或受到其他动物的攻击,跑到洞中避难,或者由于年老体弱独自走到洞穴中等死。正当此时,暴雨来临,熊猫也就被水流冲到离洞口50米的深处。

  但洞口至化石发现处有两个陡峭的下坡与一个上坡,这对于熊猫来说,是一个不可能跨越的鸿沟。对此,湖南师大自然地理学教授吴甫成推测,从地质演变的角度分析认为,从洞口至发现处,原本是一个直直的通道,熊猫可能直达,但经过几十万年甚至上百万年风化,才形成多重陡坡。

  熊猫踪迹东移400公里

  洞穴化石的发现,改变了科学家对熊猫生活范围的认识。据悉,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省在湘西发现了熊猫化石。因此,学术界出现了“熊猫生活范围东部止于湘西”的说法。此次桂东熊猫化石的出土,使人们对熊猫的活动踪迹在经线上向东移了3度,分布区东移了400公里。这就意味着熊猫的分布范围应该是北至北京周口店,南至越南及缅甸北部,西至云贵高原,东至湖南桂东地区。桂东熊猫何时消失,以及消失的具体原因,还有待专家进一步研究。

稿源:红网 作者:常 乐 徐海瑞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