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问诊城市森林(8)在自家门口认养一棵树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9日01:32 燕赵都市报

  本报记者 杨佳薇 卢伟丽

  3月12日,江先生带着儿子种下“希望之树”。可一刮风,孩子就急着想要去照顾小树。“其实我每年都和单位同事参与植树,可这么多年来,种下的树长得怎么样,还真不知道。”江先生说。

  和江先生一样,不少刚参加植树造林的市民也纷纷表示,城市绿化不可能单凭一年一度的植树节营造,“我们种植的树木很可能会经历换树、砍树、毁树、虐树等遭遇,应该经常进行管护。”有市民提出:参与绿化建设的途径应多种多样,不仅包括植树,对树木的管护也非常重要,如认养树木、义务修剪等都是不错的护绿方式。

  ■个案:500余棵树木有“主人”

  初春,阳光明媚的上午,尖岭小区东区小路旁,一排手腕粗的龙爪槐刚浇过水,树枝顶端已冒出嫩芽。据该小区居委会主任纪月才说,这些龙爪槐都有社区志愿者认养。去年3月,市文明办组织该小区600多名社区志愿者在小区栽下500多棵龙爪槐,这些志愿者既有社区居民,也有小区内华药技校的学生。挖坑、种树、埋土、施肥、浇水,都由他们一手完成,按照就近原则,社区志愿者认养了这些小树,并经常浇水、看护,目前绝大部分都已成活,现在这些成活的树木由社区志愿者和管委会共同管理。

  住在19号楼的侯秋辉是社区志愿者之一,他认养了楼前的3棵小树。平时他经常在附近溜达,防止孩子折枝,隔一段时间就浇浇水。目前这3棵树长势良好。侯秋辉还准备给树打点防虫的药。他说,“看到自己看护的小树长得越来越好,心里特别高兴。”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像尖岭小区这样由居民认养树木的小区很少。某小区的关先生和新婚妻子表示,“现在都主张到郊区林带植树,如能在小区附近种上我们的‘新婚纪念树’,经常管护,看着它一天天长大,那该多好。”关先生告诉记者,前几年他去欧洲旅游时,发现那些国家的城市森林建设非常出色,回来后就希望能在自己家附近认购或认养一棵大树,以‘监护人’身份尽到一个市民的护绿义务。

  ■深入:城市森林“呼唤”日常关爱

  家住裕华路附近的12岁女孩李媛对记者说:“城市中的很多树木都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常常被人破坏。我想做这些树木的‘父母’,好好关爱它们。”李媛告诉记者,从记事起,自己就特别喜欢家门前的一棵国槐,可裕华路拓路时,国槐被连根拔走。为此,她还曾写过一个认养申请,可不知道该给哪个部门,“裕华路上的好多树都是和我一起长大的,每年看着它们受到伤害,我就特想保护它们,却没有能力。”

  在连日来的采访中,记者发现,不仅拓路、改造等城市建设让大树变成小树,城市中很多原本可种树的地方,也都被便道砖、水泥路覆盖。在健康路纺织机械厂宿舍附近,茂密的绿化带被分成几段,隔开部分已被地砖取代。据附近居民介绍,这是部分门脸擅自隔开的;在体育大街附近,已成年的树木也因树线矛盾而被“剃头”……

  “十年树木,如今一年一度的植树节的意义似乎仅仅是植树,人们种树后就不再关心其成长,而一些单位更是把认养树木当作植树节的一种形式。由于缺乏日常的关心,很多人种植的树木早已枯死,”市林业局项目办副主任张力栓介绍说,如果每个人都能经常看护城市中的绿色生态,城市森林就不会“千疮百孔”。

  ■观点:“认养树木”还需长效机制

  记者从市园林局获悉,自今年起,市园林部门将开始鼓励各个小区居民认养树木。

  但在采访中,尖岭小区的树木认养志愿者提出,由于缺乏专业管护知识,他们在对树木进行养护时非常茫然,特别担心方法不当好心办坏事。而事实上,虽然尽心尽力地看护,但由于绝大部分市民都缺乏专业知识,树木在被认养后仍难免出现问题。

  “认养树木的意义本来毋庸置疑,认养者为树木提供了专项养护,可以有效地推广养绿护绿,但绿化养护较专业,需根据树木的不同习性适度管理,浇水、病虫害防治、修剪,哪样不合适都会影响树木的生长发育,因此,认养树木不仅需要市民的热情,更得有专业知识。”市园林局绿化处某工作人员说,今年市园林局曾组织了一次针对园林管护人员的培训,随着3月19日绿色社区创建活动的开始,今后将组织面向普通市民的培训,以便大家更科学地管护树木。

  “相关部门应为市民认养树木建立更详细的长效机制。”有业内人士指出,推广认养就是希望更多市民投入到“护绿”行列中,通过认养懂得养树护树,增强环保意识、协调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但真正的认养还应担当培育的责任,要让它活得更好。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