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中国造大飞机决策始末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9日01:46 时代商报

  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发展大型飞机”作为推进航空航天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成为国家决策。

  国防科工委新闻发言人金壮龙在年初举行的国防科技工业工作会上说,“十一五”期间我国将适时启动大飞机的研制。

  “研制大飞机项目写进《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和“十一五”《规划纲要》,应当说是政府基于对国内外形势清醒认识的决断。”曾参与国务院组织的“大飞机项目论证组”的中央政策研究室研究员王超平在接受《了望新闻周刊》采访时肯定地说。

  研制“运十”的骄傲历史

  所谓大飞机,是指起飞总重量超过100吨的运输类飞机,包括军用和民用大型运输机,也包括150座以上的干线客机。它是民航使用最广泛的主力机型。

  “其实,大飞机项目曾得到我国几代领导人的高度关注和重视。早在30多年前,毛主席和周总理就对发展我们自己的大飞机制造业有所考虑。‘运十’就是在他们的大力支持下,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架大型民用喷气式客机。”王超平介绍道。

  “运十”项目于1970年8月启动(又称“708工程”),由中央直接指挥协调,各部委、军队及全国21个省市的262个单位参与研制,1978年完成飞机设计,1980年9月26日首飞上天。此后,又进行了各种科研试飞。曾先后转场北京、合肥、哈尔滨、乌鲁木齐、昆明、成都等地,并先后7次飞抵起降难度最大的西藏拉萨贡嘎机场,飞西藏时“一周飞行5次,连续出勤无事故”。

  “据飞行员讲,‘运十’的性能非常好。飞抵拉萨机场时,地勤人员没有见过这种机型的飞机,当得知是我国自己研制的飞机时,都立正向飞机敬礼。”曾与中国航空界有着不解之缘的王超平回忆说。

  到1985年,“运十”共飞了130个起落,170个小时,最远航程3600公里,最大时速930公里,最高飞行升限11000米,最长空中飞行时间4小时49分。从性能上看,“运十”客舱按经济舱178座,混合级124座布置,最大起飞重量110吨,已经达到了“大飞机”的标准。上世纪80年代中期,“708工程”在没有经过正式程序的情况下不了了之。

  王超平认为,研发“运十”的这段历史表明:搞大飞机是从我国第一代领导人就有的愿望,不是今天才有的想法。在上世纪70年代那种特殊环境下都能成功研制出“运十”,今天我们也完全有能力研制出性能更好的大飞机。

  科学家呼吁自主研发大飞机

  耗资5.377亿元人民币研制的大飞机“运十”,从1985年2月起就一直停放在上海飞机制造厂的一个角落里。

  仅比欧洲空客晚两年起步的我国大飞机制造业,自此举步不前。而空客已经成长为与波音比肩而立的航空业巨人,我国的一些航空企业不得不依靠波音、空客的发包工程吃饭。

  2003年5月2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看望了著名科学家王大珩。温家宝说:“王老最近就加快我国航空工业发展给我写了一份建议,今天我专门来听取您的意见。”

  据权威人士透露,2003年春天,王大珩亲笔上书温家宝总理。在这份建议中,王老恳切陈词,提出中国要有自己的大飞机。

  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去年在接受《■望新闻周刊》采访时说,“我们现在还没有大飞机、大运输机,还没有大军舰,有些是我们还没有来得及做。但不自主研究,完全靠引进,一些关键技术、一些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装备、甚至涉及国家安全的一些重大武器装备和急需的关键元器件都要依赖进口,那就必然处处受制于人。我们必须发展自己的核心技术!”他强调,“做一架飞机至少需要20年的时间,我们应该早动手,早部署,要抓紧时间去做。”

  关于“大飞机专项”论证

  2003年6月,国家正式启动“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的编制工作。同年11月陆续成立了由国务院批准的国家重大专项论证组。“大飞机专项”是第一个也是论证最为艰苦的一个“重大专项”。

  “大飞机专项”的论证,主要是解决3个方面的问题,即“中国要不要做、能不能做和怎么做”。

  王超平说,大飞机及其产业是一个国家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没有一定的科技和经济实力是干不成的。同时这个产业对推动整个国家的科技和经济发展乃至国家安全至关重要。因此对于中国要不要自己造大飞机的问题,专家们的意见比较一致。

  中国正面临着国内民航市场快速成长和未来对民机的巨大需求。据美国波音公司预测,未来20年,中国还需要购买民用客机2100~2400架,价值高达1970亿美元。从现在的发展看,这一预测可能还是比较保守的。资料显示,与购买飞机配套的培训、维修以及航材备件等,所需费用相当于购机费用的数倍。更重要的是,我们不能把国内市场拱手予人又受制于人,这也要求我们尽快研制出自己的大飞机。

  经过5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有了一个较好的经济基础,以及迅速成长的国内民航市场,同时也有了一定的技术储备,已经具备了自主研制大飞机的基础条件。

  作为国务院组织的“大飞机项目论证组”成员,高梁专家认为,用20年的时间培养一个产业不足为奇,空客就是如此。

  “更主要的是我们还拥有一批曾参与‘运十’研发、参与中美合作生产麦道飞机的技术人员。”王超平说,“如今,这些当年参加过实际锻炼、可以进行大飞机科研制造的各类相关人才,大多已年过花甲,许多人正在慢慢老去。若再不抓住机遇,那就真的是太迟了。”

  据了望新闻周刊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