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从择校到择城,教育洼地的“管涌”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9日02:28 时代商报

  先看一段对话:一位来自外地农村的学生和父母一起来北京的一所小学报名,在填写报名表时,由于这对父母不认字,只得由老师代替填写。当老师填写到“政治面貌”一栏时,他俩面面相觑,最后告诉老师:他们“都是圆脸”!老师说不是问你们长相,是问你们是团员?还是党员?学生家长马上又回答说:“我们都是社员!”

  这是《中国青年报》的一则报道,说现在农村孩子纷纷涌向教育资源好的大城市,

已经出现了一种现象叫“择城热”。今年召开的北京两会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在京接受义务教育的流动人口子女总数已经由最初的10万人增加到近40万人。

  老百姓都是聪明的,草本百姓更是精于算计。“择校”择不起,咱就择城,北京好去北京,上海好去上海,反正农民工打工去哪都差不多,不如给孩子选个花费不多还能找到好学校好老师的地方。将来要是有机会弄到大城市的户口,那就更好了,因为北京等地方大学的录取分数线比别的地方低。人说“水往低处流”,“考生也往低处流”,分数低的地方流。

  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公平,造成了“择城热”。中国的父母在意孩子的未来一般都超过自己,既然大城市教育资源好,那么凭啥不往大城市搬迁呢。至于自己生活的辛酸和劳累,那都是可以忽略不计的事。父母埋藏深深的无奈,带着孩子上路,正是为了打通一条孩子的未来通道,相对理想的通道。

  当然,大城市的教育资源分配也是不均衡的,迁移的外来人口一般选择的不大可能是名城中的名校,而只是名城里的薄弱部分,如农民工子弟学校。农民工的算盘是,即使是大城市中的“薄弱”学校,也要比农村的好学校强。

  可能农民工的知识水平比较低,如同文前对话所展示的那样,但他们都有一颗为了自己的孩子不惜受苦的心,他们怕的是在自家身上的贫穷的恶性循环,事实上他们是受害者。如果农民工和他们的孩子的“择城”会给当地的教育资源带来困难的话,那么正好,拉下一个优势实质上有助于平衡的形成。

  让优质教育资源发散开去任重道远,“择城”的农民工正是在申诉:我们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择城现象的蜂拥而来,正是教育洼地的管涌。

  ◎首席评论员万应慧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