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在贫困地区播种“希望”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9日05:17 浙江日报

  本报讯 (记者 徐园) “当您收到这封信时,我们已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学楼里上课了……”3月24日,在宁波大学锦绣学生活动中心,当朱英龙在父亲的百日追思会上念着这封陕西小学生的来信时,眼睛湿润了。像这样的感谢信,他和父亲已经收到过很多封。

  作为甬籍台胞、宁波市荣誉市民,朱绣山、朱英龙这对父子怀着对故土的深深热爱,接力着一项共同的“爱心”事业:他们的足迹已经踏遍贵州、陕西的偏远山区,仅在贵州

地区就捐助教育楼、学生宿舍512座,资助贫困学生4800多人。

  朱氏父子的善举,始于10年前。那是1996年的清明时节,朱氏父子趁回家乡扫墓的机会,悄悄来到刚刚兴建的宁波大学。在宁大的校园里,两位女学生热心地为他们引路讲解。临别时,朱绣山老先生问了一句:“现在你们最缺的是什么?”两位女生不假思索地说:“最好能有一个学生活动场所。”老先生把这句话记在了心上,回台湾后就联络台北市宁波同乡会,提出向家乡的宁波大学捐建一座学生活动中心的意愿,这就是后来建成的宁大锦绣活动中心的由来。从此,朱绣山先生的善举一发而不可收拾,宁大绣山工程楼、宁波市一医院绣山综合医学楼、鄞州区望春初级中学教学楼与实验楼……短短几年时间,一座座捐助的大楼平地而起。

  随着朱绣山先生年事渐高,长子朱英龙接过了接力棒,相继在宁波大学设立绣山清寒奖学金、捐资助建宁波大学过程控制实验室、朱英龙开放实验室等项目。2003年,在当地台办的推荐下,朱英龙来到了宁波市对口扶贫的贵州黔东南、黔西南地区。看到那些离县城都要三四个小时车程的山坳里,孩子们在摇摇欲坠的危房里3个人挤着一张课桌上课,朱英龙大受震动,当即慷慨解囊。

  今年3月,年近七旬的朱英龙又一次颠簸在贵州的山路上时,他急切地想知道,教学楼造得怎么样了。赶行程的时候,朱英龙是一位真正的企业家,一天风风火火要赶五六所学校;而到了学校里,他就“变身”成了一位亲切的师长,与学生们谈天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这一趟行程走了15天,朱英龙就连轴转了半个月,不仅回访了老助学点,又发展了不少新的助学点。这样的行程,朱英龙每年都要走两三次。

  “在助学方面一掷千金,父子俩生活却十分简朴。”宁波市台办的同志发现:朱绣山先生的衬衣领子磨破了,不是换新衬衫,而是换一个领子接着穿;十年前的一件羊毛衫,朱英龙今年还在穿。在助学路上,朱英龙与当地政府“约法三章”:不受礼、不迎送、不请吃。

  有人问朱英龙,在贫困山区捐了这么多钱,留给儿孙什么?朱英龙回答说:“留给他们钱,会害了他们。父母要给子女留德。”正是“留德不留钱”,让朱英龙秉承了父亲的慈善之心,而今天“德”的种子也播撒在更广袤的希望的田野上。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