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南极“洗脸”有浙江人的功劳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9日05:24 今日早报

  南极“洗脸”有浙江人的功劳

  浙江两名科考队员破纪录地采集到1306个样品

  □通讯员 薛斌 本报记者 洪慧敏

  早报讯 昨天凌晨2点30分,中国第22次南极考察队乘坐的“雪龙号”静悄悄地停靠在上海民生码头,33岁的浙江女科学家扈传昱和来自杭州的在读研究生于培松,却怎么也睡不着:是啊,经过131天没日没夜的极地辛苦劳作,这回总算回家了,个中滋味一言难尽啊!

  破纪录采集到1306个样品

  第22次南极科考,浙江共派出了扈传昱、于培松等3名科考队员(另一名为机械维修师杜尚志,他要明年3月份才回来),是我省历年来参加极地科考人数最少的一次,而真正做样品采集的就只有扈传昱和于培松。

  虽然扈传昱去南极已经4次,是国内连续去南极次数最多的女科学家,但是24岁的于培松却是第一次去南极,几乎没有任何经验,年龄又是船上100多号科考队员中最小的。

  但就是这两人,在此次南极科考中,跨越90多个纬度,每天采集样品2次,共采集到了1306个样品,它们包括沉积物、水样、浮游生物、水中颗粒物等10个种类,堪称是浙江科学家到南极采集到的极地样品数量最多、种类最全的一次。

  船上一名来自其他省份的“老极地”,听说2名年轻的浙江科考队员竟然采集到这么多样品,不相信,特地跑过来看看,看完后他伸出大姆指连连称赞“了不起”。

  最珍贵样品是海底沉积物

  中山站附近海域的海底沉积物,看上去黑乎乎,却是1306个样品中最珍贵的,是浙江科考队员费了好大力气才采集到的。

  一说起采集海底沉积物的过程,瘦削的于培松连连感叹:“不容易啊,不容易啊!”

  那天早上5点左右,船上采集样品的一种叫“铁抓斗”的机械工具,连连伸“手”抓了四五次,可是每次要么是湿漉漉地空“手”抽回来,要么就是捞回来一两个小石块。

  已经到规定的最后时限,成败在最后一“抓”。零下几十度,于培松紧张得直冒汗。还好,这回竟然抓上了一小脸盆的海底沉积物。 “通过它我们可能分析出海底很多有价值的东西来。”扈传昱说,这些沉积物今后要在海洋二所好好分析处理。

  为大本营第一次“洗脸”

  为了保护南极环境不受破坏,今年2月,在完成30多项科学考察项目后,考察队组织人员收集清理了极地垃圾。于培松参加了这次行动,扈传昱等其他留在船上的科考队员,则不断给清理垃圾的队友们送茶送水。

  于培松回忆,10名极地科考队员和10名船员,全部为男性,开着3艘没有任何暖气的小艇,一天三四次,连续5天,在零下几十度里,不分白天黑夜的轮班,穿越南大洋上随时可能倒塌致人死亡的大小冰山,专门收集垃圾。

  “那几天真的非常辛苦。”于培松说,有的时候赶不回雪龙船上吃饭,只能把艇上放的饼干、

蛋糕就着冰冷刺骨的矿泉水往下咽,“吃进嘴里,连心都冰透了。”他说。从来没有长过冻疮的于培松,今年手背上长满了又痛又痒的冻疮,手心则满是泡,手不断脱皮。

  经过大家的努力,我国南极科考“大本营”完成了第一次“洗脸”,多年积压在中山站的200多吨垃圾全部被运回。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