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河南省市厅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研讨班发言摘要(下)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9日05:51 河南报业网-河南日报

  抓住历史机遇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中共河南省委常委洛阳市委书记孙善武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在新形势下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抓住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这是田野大地的希望,是亿万农民的福音,农业农村发展迎来了新的重大

历史机遇。

  响应党中央伟大号召,结合洛阳实际,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突出抓好三个重点:一是抓住第一要务,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建设新农村,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洛阳是国家的老工业基地,国有大型、特大型企业和部属科研院所比较集中。近几年的努力,洛阳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去年实现生产总值1111.5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达到120.9亿元。我们要发挥优势和能力,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把培育县域骨干财源企业作为最根本的举措,继续引导大企业和科研院所把新上的项目放到有条件的县(市),带动各个县(市)培育骨干财源企业,提升农村生产力水平,迅速壮大经济实力,为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是消除农村落后状况的治本之策。近年来,我们投入大量资金修通了连接我市各县的公路环线、实施行政村村村通水泥路工程、完成了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改造任务、改善了农村乡镇卫生院条件等。今后我们还要再做努力,今年要投资4.7亿元完成剩余的400多个村1798公里的通水泥路工程,投资3亿元用于建设农村水利和饮水工程,还要拿出资金对农村中小学的桌椅全部更新,同时启动“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力争每年都干成一两件比较大的事情,尽快改变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状况。三是着力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根本目的是要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生活宽裕。贯彻“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在不断加大投入、落实好党的支农惠农政策的同时,我们要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重点是用3年时间投资3亿多元,完成80多个重点乡镇的烟水配套工程,使全市烟叶种植面积达到40万亩,同时推进畜牧业等产业的规模化经营,扶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还要抓住国家创造的好环境、好机遇,实施“农村百万劳动力转移工程”,每年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100万人次以上,劳务创收30亿元以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重大的历史任务,光荣而艰巨。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个历史机遇,艰苦奋斗,加倍努力,使这项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在洛阳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发展能力

  中共安阳市委书记靳绥东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农民素质高、农民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有了源源不竭的动力。反之,农民素质低,新农村建设就失去了最根本的力量。目前,我市农村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劳动力仅占农村劳动力的16.8%。这种状况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格格不入。提高农民素质,就是要加大对农民的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积极培育和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当前农村人力资源状况难以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城镇化进程、经济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只有大幅度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才能为发展先进制造业不断提供合格的产业工人;只有全面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才能增强他们进城后自我维权的能力;只有全面提高农村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才能不断为城市输送文明合格的新市民;只有全面提高农村人口的素质,才能满足未来新农村建设对人力资本的需求。因此,必须把培育新型农民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大力开展农民科技培训,搞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加快培养农村适用人才,促进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农民技术员队伍、骨干农民队伍、农村能工巧匠队伍、农民企业家队伍和新型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扫盲教育、职业教育等,全面提高农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存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切实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任务。我们一定要按照中央、省委的要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安排、科学规划,尊重群众意愿、尊重客观规律,有规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扎实推进。

  提高驾驭农村工作的能力

  中共濮阳市委书记吴灵臣

  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以开展“学习李连成,建设新农村”活动为总抓手,以曾庆红副主席回信和徐光春书记讲话精神为动力,按照实施“五个一”工程的思路,搞好规划,认真实施,再接再厉,乘势前进,力争把全市农村逐步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协调、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具体来说就是抓好以下几点:

  坚持规划先行,因村制宜,分类指导。按照“长远不落后、眼前要领先”的原则,科学编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特别是制定好产业发展规划,做到远有目标,近有计划。要充分考虑农民的多样化需求,突出特色,不搞一刀切。坚定不移地实行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城镇化带动农村、以产业化提升农业,增强农村综合实力,推动农村经济繁荣。要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加快实现农业产业化。着力建设一批专业特色鲜明、聚集效益明显、配套能力较强的工业园区,增强工业反哺农业的能力。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强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服务带动功能。

  虚心向农民群众学习,善于发现和总结推广农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好经验、好做法,善于激发和依靠农民群众充分发挥自身的力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培养好带头人,建强农村班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能否最终实现,关键是要有一个“双强”班子、“双强”支书。在工作方法上,我们在开展“学习李连成,建设新农村”活动的基础上,又提出要组织实施“典型示范、落后帮扶”工程和“联乡驻村”活动,抓两头带中间,协调推进新农村建设。

  推进新农村示范区建设

  中共许昌市委书记毛万春

  许昌市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市,全市70%的人口在农村,尽管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发展,全市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村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农民生活有了明显改善,但“三农”问题仍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中的短腿和薄弱环节。新农村的部署,非常适合许昌实际,为我们进一步做好“三农”工作提供了重大机遇。为切实加快许昌新农村建设步伐,市委、市政府从全市实际出发,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在广泛听取意见、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决定在许昌至长葛87平方公里带状区域内,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农村示范区。目的是以示范区建设为突破口,先行试点,示范带动,总结经验,稳步推开,不断开创全市新农村建设新局面。

  推进新农村示范区建设。我们坚持规划先行、因地制宜、一步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充分尊重专家和方方面面的意见,借鉴外地成功经验和做法,精心制定了示范区产业发展、村庄布局、设施建设、事业发展等规划,努力做到科学民主规划、科学民主决策。在运作机制上,按照“统一规划、市场运作、产业支撑、农民受益”的总要求推进工作;在功能定位上,突出“林水一色”特色,强化许昌生态优势,把示范区建设成为园林生态园区、民营工业园区、服务产业园区,逐步形成城在村中、村在城中,城在林中、林在城中,城在水中、水在城中的格局,使紧密的工业园区与松散的园林生态区相点缀、相结合,成为展示许昌独特风貌的新区域;在建设目标上,力争到“十一五”末初见成效,为“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以工带农工农互动

  中共漯河市委书记刘炳旺

  以工带农、工农互动,建设新农村,第一位的任务是发展农村生产力,特别是着力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向农业内部挖潜力,不断强化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近年来,漯河市充分利用农副产品资源丰富、农业产业化基础较好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特别是食品加工业,有效提高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使漯河成为“全国农业产业化先进集体”和全国首家“中国食品名城”。实践启示我们,走以工带农、工农互动发展的路子,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中国食品名城”的品牌效应,下工夫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食品企业,鼓励和引导各类企业选上食品加工项目,发动群众务工经商大办食品加工项目,促进以食品加工业为主导的农村工业不断扩大规模、壮大实力,切实增强以工带农的能力,并以此吸纳转移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再一个方面,就是进一步发挥好龙头企业的作用,深入实施“双汇产业化工程”,引导企业在农村建基地、联农户,探索建立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互利共赢的新型合作关系,使田间地头成为工业生产的“第一车间”,使广大农民成为龙头企业不在编的员工,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优化,有效防范市场风险,努力实现农民收入持续稳定较快增长。同时,积极发挥我市作为全国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市和全国推进食品安全保证体系建设试点城市的作用,以创建全国有影响的无公害食品基地市为载体,引导食品企业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促进标准化农业、订单农业和出口创汇农业的发展,全面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努力做到“六个切实”

  中共三门峡市委书记连子恒

  切实抓好发展第一要务,努力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具体到三门峡,就是要坚持工业的核心和主导地位,走工业化、城镇化带动农业现代化的路子。

  切实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着力增强农业综合生产力。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全面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夯实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

  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强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注重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改善农业基础设施。

  切实抓好劳务经济和乡镇经济发展,大力拓宽农民增收空间。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行培训就业一体化服务,把工作着力点放在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上,切实壮大乡镇经济综合实力,努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切实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努力从根本上增强新农村建设的实效。加快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筑,加强乡镇文化设施建设,进一步搞好农村文化大院,切实让农民尽可能多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市场经济知识和实用技术知识,充分发挥农村文化主角、新农村建设主体作用,努力把

  农村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动力。

  切实构建和谐农村,大力营造新农村建设良好的社会环境。着力解决贫困学生上学、失地农民致富、贫困农民帮扶等问题;切实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扎实抓好农村社会治安、信访等工作,进一步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努力增强加快农村发展的社会凝聚力。

  工业农业两篇文章一起做

  中共南阳市委书记何东成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理顺新时期工农和城乡关系。我们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工农业两篇文章一起做,以工业为主导,依靠工业带动农业、反哺农业。就南阳而言,正常年景,粮、棉、油产量分别占全国的1%、2%和3%以上。我们依托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开展精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条,培育壮大了粮食加工、纺织、医药工业,形成了以天冠等为龙头的粮食深加工、以南纺和新纺等为龙头的棉花深加工、以南阳卷烟厂为龙头的烟叶深加工、以宛西制药公司等为龙头的中药材深加工、以林浆纸一体化项目为龙头的木材深加工五大产业链。全市农业龙头企业达到595家,带动96万农户,占全市农户的41.8%,其中天冠集团、宛西制药等6家企业被列入国家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企业。工业的发展壮大,不仅拉动了农产品的多环节加工增值,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农业的综合效益,而且也促使企业与农户之间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利益联结机制,起到办一个企业、兴一个产业、带一方农户的效应。宛西制药公司2004年在山茱萸价格走低的形势下,拿出近800万元,对基地种植户实行保护价收购,既保证了企业的原料供应,又调动了农民种植的积极性,避免了“谷贱伤农”。另一方面,运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按照调优结构、调大规模、调出特色、调高效益的原则,在抓好粮棉油传统产业的同时,突出南阳黄牛、林果、中药材三大特色产品,推动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和标准化生产,为工业生产打造“第一车间”,建成全国重要的优质粮棉生产基地和中药材、食用菌、小辣椒、黄牛生产加工基地。

  把生产力发展放在核心地位

  中共商丘市委书记刘满仓

  当前,必须把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放在生产发展上,把发展农村产业当作核心之核心,统筹城乡谋发展。商丘市农村人口多,生产力比较落后,劳动生产率低是影响经济快速发展的最根本原因,如何发展好农村经济,迅速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让农民尽快摆脱贫困与落后,提高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全市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和最大愿望。同时,加强农村生产力建设,发展农村经济,还必须统筹各种因素,兼顾各个产业,注重整体推进,追求协调发展,以求实现生产要素之间的最佳组合。

  基于以上思考,商丘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的指导思想和要求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农民最希望、最迫切要求解决的生产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入手,把农村生产力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村社会事业得到进步以及基层民主政治向前推进作为检验建设成效的根本目标,统筹协调,全面规划,分步实施,扎实推进。

  今明两年以及“十一五”期间,全市着重做好以下工作: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深化农村改革,为农村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动力支持;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培养一支有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党员干部队伍。

  激活新农村建设的外力

  中共信阳市委书记刘怀廉

  发展劳务经济,为新农村建设培育财源。下一步,我们将加大“三送一请”力度。一送,就是加强培训,送农民一把致富的“金钥匙”;二送,就是加强维权,送农民一副“金手杖”,组织司法部门到农民外出务工集中地,为农民工提供法律援助,依靠法律维护农民的正当权益;三送,就是提高组织化程度,送农民一个“靠山”。外出务工农民是松散型的群体,组织化程度低,在劳动力市场上讨价还价能力差,在劳资纠纷中处于弱势地位。通过抓党建带工建、抓党建带团建,把越来越多的外出务工农民团结在党的周围,给他们一个可亲可敬的“靠山”。一请,就是大力实施“回归工程”。吸引更多外出农民回乡创业。

  发展开放型经济,为新农村建设注入活力。要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更大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借助外力,壮大自己。一是千方百计“引进来”。大力发展中国信阳茶文化节等节会经济,采取以商招商、以驻外机构招商、中介机构招商和电子网络招商等多种形式,以各类开发区、管理区和重点企业为载体,落实招商引资的一系列优惠政策,积极承接“两个转移”,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来我市办厂经商。进一步开放投资领域,既鼓励外资投向一般性生产领域,也鼓励其投向农业、物流、旅游等基础设施建设。二是鼓励大胆“走出去”。认真落实鼓励出口的政策措施,重点扶持一批出口创汇企业,加快机械电子等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加快培育多元化出口主体,进一步提高经济外向度。特别是要发挥开展国际劳务合作起步早的优势,加强国际劳务培训基地建设,畅通国际劳动信息来源渠道,在巩固日本、韩国、东南亚等传统劳务市场的基础上,拓展新的国际劳务空间。

  既要“锦上添花”又要“雪中送炭”

  中共周口市委书记董光峰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注重城乡协调、区域协调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要统筹协调发展,各地必须立足实际,积极实践,大胆探索。尤其是在传统农区,既要注重“锦上添花”,又要注重“雪中送炭”。为此,我们一方面在基础条件较好的周项淮经济隆起带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区,让其率先发展,发挥其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另一方面,选择一批基础条件较差的行政村,特别是涉法涉诉历史遗留问题较多、经济贫困落后、社会稳定问题比较突出的村作为试点,旨在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疏理群众情绪,解决存在问题,引导群众加快发展。同时,通过典型示范,推动类似的老大难村各种疑难问题的解决。

  太康县板桥镇小菜园村是一个经济发展滞后,各种矛盾交织的落后村。我们把小菜园村纳入全市第一批400个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村之一,围绕“一个规划、五项工程、一个教育、两个加强”等内容,统筹解决各种遗留问题,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一个规划”,即本着“科学规划,逐年实施”的原则,制定小菜园新村规划。“五项工程”,即安全饮水工程、通柏油路工程、通有线电视工程、沼气建设工程、林网建设工程。“一个教育”,在全村干部群众中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内容教育和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荣辱观教育。“两个加强”,即加强民主管理和村“两委”班子建设。工作开展不久,村容村貌和村民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广大群众已把精力集中到加快发展经济、建设美好家园上。当然,在这些地方开展新农村建设,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要多一些,见效要慢一些,需要我们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生产发展是基础

  中共驻马店市委书记宋璇涛

  新农村建设本身就是一个发展的目标,发展首先是经济的发展,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带动新农村建设全局。

  突出生产发展,奠定建设新农村的物质基础。强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逐步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村道路、水利、用电等方面的投入,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使农业基础设施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基本适应;大力发展生态农业、高效农业,提高农业附加值;创新农村体制、机制,积极培育农村非农产业,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和股份合作制经济。

  开展“创业杯”竞赛,促进生产发展。大力推进项目建设,扩充项目总量、争取项目资金、拓宽融资渠道;鼓励引导干部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引导民间资本向二、三产业投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有重点地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和乡镇机构改革分流人员外出务工创业,盘活人力资源;大力实施“回归工程”,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外出务工创业人员回乡建功立业,以此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收入稳步增长,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坚持科学发展,增加农民收入。通过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扩大农民增收致富的渠道;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支持;落实各项惠农政策,调动农民增收致富的积极性,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形成农民增收致富的稳定来源。

  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

  中共济源市委书记周春艳

  统筹城乡发展空间,实现规划布局一体化。把全市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着眼于城乡经济、社会、自然与人的和谐发展,进行科学规划,建立城乡一体的发展格局。

  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实现产业发展一体化。全市以产业带建设为规划目标,宜农则农,做强一产;宜工则工,做大二产;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发展三产。

  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实现服务功能一体化。进一步调整优化农村教育、文化、卫生、市场等社会服务设施的结构布局,形成区域共建、城乡联网、设施共享的格局,使更多的农民共享社会文明成果。

  统筹城乡劳动就业,实现社会保障一体化。重点要在就业服务、养老保险、合作医疗等方面进行突破。提高公共财政对农村的支持力度,较好地解决上学难、就医难、就业难、养老难等社会问题,使广大农民享受到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保障水平。

  统筹城乡配套改革,实现政策制度一体化。打破计划经济体制时期遗留下来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经济体制,切实纠正城市偏向和财政偏向,给农民以公平的国民待遇、完整的财产权利和自由的发展空间。

  统筹城乡文明建设,实现社会和谐一体化。加快城中村改造步伐,加强农村法治建设,加大对农民工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素质,切实转变农村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的思想意识、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使城市文明加快向农村辐射延伸。⑦4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