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视 野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9日17:43 金羊网-新快报

  知道读者潜意识里的需求是编辑们追求的一种境界,他们的目力必须超越寻常视野。

  《东方视野》

  ■2004年9月创版从中国人的视角出发关注世界和周边国家动态,《新快报》 开创国际新闻报道的内容。

  《我爱世界杯》

  ■2005年12月16日创版当高潮又一次来到的时候,《新快报》把76年的世界杯历史浓缩在一张纸上。

  《逝者》

  ■2005年5月创版《新快报》"逝者"版选择在生死的边界上关注命运。

  ■他的视野

  《田炳信·深谈》■2004年9月8日创版由一位作者包揽一个访谈版的试验,从新快报《深谈》开始。

  "从搜集历史碎片的角度,做一真实的记录,总比写那些歌星的绯闻、政客的无耻、商人的逐利故事更具新闻和史料价值。———田炳信"

  宁彪/摄

  

视 野

  ■我们的视野:放胆文章拼命编

  

  ■陈朝旋陈进

  一个大版只刊登一名作者的一篇文章,传播的信息量是否太小?是否太单一?实践证明,一个版的篇幅绝不是“灌水”。

  《深谈》是什么?是一家综合性大型日报为一位特定的作者专门开设的一个专版,每周一期,每期一个整版。当初,《新快报》同人策划开设《深谈》这个栏目的时候,还真没听说全国上千家大型日报中有这样的版面。我们的口头心头,充盈着初创的冲动和喜悦。

  试验:春天的故事

  《深谈》的故事,始于小平南行纪念,就像《春天的故事》里所唱:“那是一个春天。”2004年3月的一个晚上,《新快报》总编辑张洪潮把整整齐齐的一叠打印稿放在我面前。这是关于小平南行的一篇访谈,作者是原新华社记者田炳信。我被这篇访谈打动了。好稿!于是,在总编辑带领下,《新快报》策划了一组邓小平百年诞辰纪念特稿,8篇长篇访谈全由田炳信包办。4月份,特稿一出街,好评如潮,被各大网站大量转载。

  一位作者包揽一个访谈版的试验,就从这里开始。

  但为个人设立专版需要突破这样一个观念障碍:一个大版只刊登一名作者的一篇文章,传播的信息量是否太小?是否太单一?最后,还是田炳信的访谈稿件本身打破了这个顾虑———无论是历史事实的深掘还是思想观念的焰火,都显得丰富而多彩。奇特的文字包容着大量信息,一个版的篇幅绝不是“灌水”。

  更吸引我们的,是作者田炳信这个人。

  作者:侃爷田炳信

  那年正是猴年,田炳信的本命年。12乘以4的年轮循环,从河北科研城到内蒙古大漠、从首都北京到南粤热土的空间大迁徙,让这个曾经的学生领袖、新华社记者、现某房地产公司的掌门人,看透人间百态,尝遍人生百味,却仍跃动着一颗赤子之心,想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

  田炳信善思,脑子转得飞快,创造性极强,想出来的主意常令人叫绝。他自己笑说在核工业部202厂长大,受了恰到好处的核辐射,故脑细胞比较活跃。

  田炳信善谈,坐下来,口若悬河,语惊四座,20年前就被当时的新华社社长郭超人戏封为“九段侃爷”。许多见识过田炳信开侃的人说:如果田炳信是“广东第二侃”,那么“第一侃”人选一定空缺。

  田炳信善写,早上起床拿起笔,刷刷刷就是上千字,然后上车,未到中午已在深圳,新的采访开场了。

  所有的条件决定了,田炳信是当今中国不可多得的访谈专版作者。

  2004年9月8日,《田炳信·深谈》在《新快报》面世,打头阵的第一篇稿件是《龙梅玉荣:草原英雄小姐妹影响三代人》。9月15日出了第二篇《王中远:他把林彪父子埋葬在温都尔汗》。一石击水,田炳信又在网站掀起了转载旋风。

  编辑:快刀的尴尬

  《深谈》作者提供的原稿,是一种创新的“三文治”式文体,前后各有一段作者的散文体文字,中间篇幅最大的部分是问答式的口述实录体。而编辑要做的是将其中的新闻凸显出来:将最有穿透力、最具传播性的内容,以最简洁的语句摘录出来,根据稿件的内容冠以“复活新闻”、“前沿思考”、“揭秘”等题目。同时在边栏设计《深谈·回声》栏目,专门刊载读者对上一期稿件的读后感。

  但编辑此时的尴尬也临头了。因为田炳信这个神侃手每回写稿都洋洋洒洒,短稿近万字,长稿数万字,而一个版的容量,最多也就是七八千字,况且新闻提示、“回声”都要占用篇幅。于是,田炳信的心血之作,必须经历刀砍斧削,变苗条了,才能见人。

  删稿并不难,新闻编辑都是快刀手,眨眼间就能把长稿砍成短稿。难的是删信息量丰富的稿、语句精彩的稿———就如田炳信的稿。每当编辑在电脑上将某大段文字涂黑,准备按下“Delete”键时,就不禁心痛,甚至有刽子手屠城的罪恶感。不过,无奈之下还是一次次不避血腥地按下了那个键———呵呵,喜欢田炳信“全本”的读者,去看他的个人网站吧。

  面世:签发难煞人

  因为现代人能够口述的历史离我们太近,《深谈》对我们还真是大考验。毕竟,作者以极大的兴趣采写口述历史,并不等于这些片断就可以在大型日报刊载。《王中远:他把林彪父子埋葬在温都尔汗》大样出来后,值班总编辑犹豫再三,不知该不该签发。他的考虑很实在也很在理:文中涉及的历史亲历,有没有未解密的部分?文中涉及对林彪的评价,尺度是否合乎“规格”?单是这两条,的确已是难煞人也!当然,最后值班老总还是“斗胆”签发了,迄今在一些网站上,还有历史爱好者在为此文探讨、争论不休。

  读者:狂找董医生

  《深谈》访谈的人物跨度极大,读者适读层面极广,不同层面的读者,因此也就有了不同的反应。

  最大量的,是历史爱好者、军事爱好者。这类网站的转载也是最为稠密的。

  其次,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分子。教授学者常在《深谈》发耿直之言,作惊人之论。

  再次,是不分知识结构不分兴趣指向的人群。他们最关注身边的事情,比如《甘榕立:羊城“贼见愁”》一类,大家都说好看。最有意思的是《董草原:在神医和巫医之间》。读者可不管访谈对象董草原是神还是巫,那天报纸一出街,编辑部就不断接电话,所有的都要找“董医生”!这股旋风劲吹编辑部多日才告减弱,至今一年多过去,仍偶有雨丝风片轻轻掠过,刺激一下编辑们的耳朵。

  “放胆文章拼命酒”是作者非常认同的一个观点,对于《深谈》编辑来说,一些历史焦点人物和焦点事件的版面整合是需要很高技巧的,可以说是“放胆文章拼命编”。因为要把文章中的“胆”放得恰到好处,除了文字量,编辑意会也是需要拼一番命的。《深谈》赢得读者的热爱和关注,这是历史之幸,也是现实之趣。

  我爱世界杯(编辑陶新蕾)

  世界杯的魅力哪怕是到了故纸堆里都闪闪发光。翻看世界杯历史,自己竟像一个十来岁的小孩无意中翻到了一本神奇魔法书一般惊奇。每个字都是烫金的,它滚烫、鲜活,看着它竟比看世界杯比赛还让人热血沸腾,甚至热泪盈眶。

  当历史压缩成一张纸的时候,这张纸实际上比什么都重。

  东方视野(编辑韩冰)

  有意思的是,当我们开始做《东方视野》这个版的时候,正是国际主流媒体开始大篇幅报道“中国热”的时候,我们和国际一不小心同步了,呵呵。因此,它广受读者欢迎也就在情理之中。

  中外关系、媒体精选、周边军情、了望中国、海外华人……对于这个《新快报》的新生品牌,我们想做得比《参考消息》还牛!

  

视 野

  逝者(编辑邓毅富)

  “逝者”选择在生死的边界上关注命运。

  对于一个生命的逝去,伤感和唏嘘是难免的,但敬畏与宏扬更是我们想表达的。这个版面并没有因为笔下都是一些普通人的平凡人生而变成琐碎的记录,反而凸显其庄重。何况,记者本身就是一个春春靓丽的生灵,她迸发的生命力会给逝者亲友带来慰藉,让读者感受生命的可爱。

  

视 野

  ●访谈·蒯大富

  田炳信:后来凤凰卫视采访你了吗?

  蒯大富:没有。说白了,我想说的话它不敢播,它让我说的话我觉得没必要说。

  

视 野

  ●访谈·马晓先

  田炳信:民间说,江青被抓时骂呀反抗呀,有点像泼妇。

  马晓先:没有,她很冷静。上卫生间时她可能也坐着想了想。出来后,我已经把要带的日常东西准备好了。

  

视 野

  ●回声·陈定方

  信力建:过去我们常讲"培养社会主义的接班人",但我们必须明白,并非每个人都是接班人。一个社会只要还有一个人被排除在教育之外,那这个社会还是有不安全因素的。

  

视 野

  ●前言·寇庆延

  历史其实也是一种反刍动物。慢慢咀嚼,细细地咽,味道出来了,青汁也淌出来了。

  

视 野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