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治治另类“学术造假”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9日18:00 光明网
福建省总工会 孙瑞灼

  针对近期国内外接连出现的学术造假现象,科技部部长徐冠华接受记者采访时明确表示,将对学术造假事件逐一调查,调查结果将考虑向社会公布。他还透露,科技部计划为造假者建立“污点”档案。同时,为遏制学术腐败,财政部部长助理张少春在本次人代会记者招待会上透露,我国将加大科研经费的申报、管理的监督力度,并逐步实行问责制。

  面对当前国内学术腐败歪风日盛的状况,徐冠华的表态无疑是值得肯定和期待的。然而,与科研领域的学术造假相比,专家的另一种学术“造假”也呈泛滥趋势,严重动摇人们的学术信心和对专家的信任,其危害不亚于前者,却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经济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专家的身影活跃在社会各个角落,然而有些“专家”的名声却不太好,经常在各种场合“出洋相”,以致遭到大众的奚落、嘲笑、批判。一些“专家”在金钱的诱惑下,失去应有的学术良知和社会公德,不顾群众的利益,成为某些暴利行业的代言人,群众深受其害。有些专家毫不负责任的“专家论证性意见”成为违法行为的通行证,给群众造成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

  中国工程院在给2005年新当选的院士的两封信中,提出这样的期盼:“应避免参加与专业无关的评审、鉴定、咨询活动,特别是商业广告和造势。”然而在巨大的利益面前,这样的道德劝诫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由此我想到韩国科学家黄禹锡因学术造假被“摘帽”事件,韩国政府治理学术腐败的决心和勇气,令人钦佩。与此相反,当前国内专家“造假”事件层出不穷,却鲜见有人被“摘帽”,让人深思。在我看来,不论是科研领域的学术造假,还是专家的“另类造假”,这与学术领域的制度缺陷有关--学术“铁饭碗”使“专家”有进无出,一旦评上终身受益,缺乏一种淘汰、退出机制。

  加大学术打假力度刻不容缓!我们应当以壮士断腕的气魄来治理学术腐败,要建立专门监督机构,公开接受社会举报,将学术腐败置于公众监督之下,同时建立一种退出机制,打破专家的“铁饭碗”。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